首页>收藏·鉴宝>藏界人物藏界人物

师古妙创 继往开来

——记印人骆芃芃的腕底风云

2017年04月06日 15:04 | 作者:李静 | 来源:中国文化报
分享到: 

自从7岁时刻了第一枚印章“芃子”之后,骆芃芃便与篆刻艺术结下了不解之缘。一把刻刀、一块顽石,成了她人生中最亲密的战友。但自从出任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篆刻艺术院院长之后,她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了艺术的普及与发展、育人传艺以及参与中国篆刻艺术申遗等工作上,也思考着如何让篆刻艺术与现代生活相结合以及篆刻艺术的海外传播。

骆芃芃

释文:钟鼓乐之

印章边款:《诗经·关雎》句,丙申芃芃刊石。

选择坚守,受益良多

篆刻艺术起源于殷商时代,距今已有3700多年的历史,是将书法(主要是篆书)与镌刻相结合制作印章的艺术。骆芃芃说:“印章是个集文学、哲学、历史、文字学、训诂学、设计学、书法等为一体的艺术表现形式,是最见精微的艺术形式之一。”

骆芃芃出身于一个知识分子家庭,耳濡目染让她对传统文化表现出特殊的兴趣,出于对篆刻艺术的独特爱好,1980年她考入了北京的荣宝斋,走上了篆刻艺术的道路。“起初我摹刻大量的秦汉印,也涉猎一些王福庵、陈巨来的铁线印,对吴昌硕等人的艺术也下过不少功夫,后来因为性格使然,就没有再继续刻工稳风格的印,而向写意豪放风格发展。”骆芃芃说。

骆芃芃进入荣宝斋后,有幸得到康殷、徐之谦、熊伯齐等数位老先生的指点。那时的荣宝斋艺术氛围格外浓厚,师承关系也是在工作过程中自然形成的。“徐之谦先生为人十分低调,他在荣宝斋的时间最长,学王福庵,也学齐白石,学什么都特别像。他还曾为周恩来总理治过印。”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荣宝斋总能接到许多订单,大量的工作让骆芃芃的治印技艺日益成熟。

1995年至2005年,骆芃芃调到了荣宝斋出版社。当时荣宝斋的情形已大不如前,骆芃芃创作组里的6位同事有4人最终选择远赴日本,只有她和一位老先生留了下来。“选择坚守让我受益良多,技法逐渐成熟就是在出版社的那10年,在那里能看到很多精美的东西,能接触到很多优秀艺术作品的原件,同时也加深了理论修养。”

2005年后,骆芃芃调到了中国艺术研究院。“在这里的10多年,我总有创作的冲动,一段时间没写字刻印,心里就觉得不安,正是这种不安敦促我不断前行。”骆芃芃说。

走进生活的篆刻艺术

进入中国篆刻艺术院后,骆芃芃的社会工作日益繁忙,比如参加了中国篆刻艺术的申遗工作。这项工作让骆芃芃对篆刻艺术的发展有了更深刻的思考。“只有不断放大印章的实用功能,才能拓展篆刻艺术的生存空间,这些年我一直在倡导并身体力行地进行这方面的实践与创新。”骆芃芃说。

在古代,印章的用处广泛,与百姓的生活紧密相关,而且有非常严格的玺印制度。据《汉官仪》记载,不同职位的人群,印章的称谓不同、材质不同、钮制亦不同;印也是古代封检物品的凭信物,把印章盖在书信的封套上,压出印文,作为对方验收时的凭信。此外,古人也有佩戴印的习俗,除用作凭信之用外,多为吉语印,用以祈祥纳福。比如,商人会在印上刻上“日进斗金”等字眼。随着历史的发展,印章广泛使用的社会环境已不复存在,印章的功能也发生了很大变化。

在今天,除了书画家在作品上用印之外,生活中我们已经很难找寻到印的芳踪。“印章的实用性是与生俱来的,如何放大篆刻艺术品在现代生活中的实用功能,我做了很多尝试。比如,以篆刻艺术作为主要呈现载体,把它与邮票相结合,用在器皿上和LOGO标识上。”骆芃芃说。

此外,在办展形式方面她也不断创新,希望借此不断扩大篆刻艺术的社会影响力。2008年奥运会期间,骆芃芃策划设计的“金石永寿——中国寿山石篆刻艺术展”在国家大剧院开幕。她将展厅设计成书斋式的开放展厅,除了印章作品外,中式书柜、多宝格、古琴、茶艺是主要呈现元素,观众可以自由把玩印泥、印材、相关书籍和文房四宝等,近距离地了解中国篆刻艺术,也可以听琴品茗,体验中国的传统文化生活。

2016年6月,骆芃芃又将篆刻艺术搬进了北京恭王府,这是一场由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篆刻艺术院主办的国家艺术基金资助项目“大美篆刻——走进生活中的篆刻艺术作品展”。此次篆刻展依然秉承她一贯的理念,让大家切实感受到篆刻艺术不仅是阳春白雪,而且它就在平常百姓身边。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此次展览中除了印屏、印章外,还展示了衍生艺术品,如带印章的茶杯、陶碗、茶承、电话卡、手机壳等,让篆刻艺术进入到生活的方方面面。

学科建设与海外推广

进入艺研院后,骆芃芃还对另外一件事非常上心,那就是篆刻艺术的学科建设。从2006年中国篆刻艺术院创立,到2007年在中国艺术研究院的支持下,骆芃芃申请设立第一个篆刻艺术硕士点,她也成为了首位篆刻艺术学硕士研究生导师。“以前篆刻是归在书法系列里的,自2007年才成为一个独立的二级学科。2007年,我们招了全国第一个篆刻艺术硕士研究生,这在篆刻艺术的发展史上将成为一个重要的历史节点。2015年我们又成功招收了博士研究生。”骆芃芃说。

骆芃芃始终认为无论什么时候“树人”是最重要的事。中国篆刻艺术院如何培养出真正的大家呢?“为此我们开设了中国传统文化系列讲座,请故宫的专家给学生讲玉文化、茶文化、古代建筑;书法课上,真、草、隶、篆并重,另外还开设了美学课程。”骆芃芃表示。

由于声名远播,近年来骆芃芃也不断被邀请参与一些重要的外事文化活动,并身体力行地向海外推广篆刻艺术。“从2005年开始,中国印进一步走入国际视野,一些对外文化交流活动开始在标识上使用中国印,中国印逐渐成为最重要的、最贴切的中国文化元素代表之一。”骆芃芃说。

这些年,骆芃芃先后为中日邦交30周年图片展治印“和平友好”,为法兰克福国际书展设计标识“和而不同”。除了自己治印,她还把学生推向国际舞台,参加一些重大的文化交流活动。“是谁参与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这将成为行业的骄傲,代表着行业精神和中国形象。”

最后,骆芃芃重申了这样一个观点:创新是创作的灵魂,甚至是创作的生命,是艺术家的存在方式,也是艺术人生的意义所在,这条路永无止境,也必将充满艰辛。

编辑:邢贺扬

关键词:印人 骆芃芃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