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收藏·鉴宝>资讯资讯

浙江:非遗保护创新各显身手

2017年04月06日 15:07 | 作者:骆蔓 | 来源:中国文化报
分享到: 

3月28日下午,浙江嘉兴海宁市南关厢历史文化街区内人满为患,一派热闹景象:海宁皮影戏演艺中心内,皮影戏《南天国》正在上演,演到精彩处掌声四起;街区内的戏台前,大纛旗、掮香炉、舞大刀、马灯等民俗表演轮番上演,力的展示、艺的演绎,赢得观众喝彩声不断;戏台周围,剪纸、许村粉塑等非遗技艺正在进行现场展示,也收获了游客与市民的青睐。本地观众林阿姨告诉记者:“这里的文化氛围很浓,我常常会过来,感觉自己现在生活的幸福指数挺高的。”

民间艺术面对面暨美丽非遗赶大集活动在海宁市南关厢历史文化街区举行

南关厢人气飙升,吸引了众多非遗项目进驻。今年41岁的嘉兴市级非遗许村粉塑的传承人陆一飞,就在街区内开了一家陆氏粉塑店。陆一飞8岁起跟随祖父学习粉塑制作技艺,记者当日看到他正在教小朋友制作卡通人物的粉塑。他说:“我平时教小朋友制作粉塑,自己传承家族技艺的同时,也希望将粉塑制作技艺传递给更多的人。”

据海宁市文广新局局长陆靖英介绍,近年来,海宁非遗保护工作坚持走“传承与创新相结合,保护和发展共促进”的道路,特别是近3年来,海宁皮影戏抢救性保护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共录制海宁皮影戏传统剧目92部、曲谱116首、曲牌84个,征集影偶道具1000余件,并予以全部复制,同时编辑出版了《海宁皮影戏(剧本、唱腔曲谱)》《海宁皮影戏(图文版)》等书籍,老艺人口中的皮影戏传统剧目也得到完整记录和保存。与此同时,江南灯彩艺术街顺利开街,硖石灯彩生产性保护又上新台阶。“非遗已充分融入到海宁人的生活中,并且得到了群众和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与欢迎。”

事实上,海宁非遗保护工作所取得的成果只是浙江非遗保护工作创新的一个缩影。

当天上午,在海宁举行的2017年全省非遗保护工作创新发展现场推进会上,“创新”一词引来热议。据浙江省文化厅非遗处处长胡雁介绍,在浙江省文化厅公布的《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发展指数评估指标数据(2016年度)》中,用来衡量一个地区非遗保护情况的六大指标之一就是工作创新。“非遗保护工作创新是根据创新的价值、工作业绩和可推广性等来综合评定的。”胡雁说,浙江省各地创新性非遗保护办法可圈可点,11个市中,丽水市以满分排名第一,台州市和嘉兴市并列第二。

浙江各县市现场交流的非遗保护创新发展案例,让人思路大开。比如,2010年,宁波市创新推行“三位一体”保护模式,将非遗项目、非遗传承人和保护基地三者进行捆绑保护,解决了三者在实际保护过程中相互脱节的问题。目前,宁波市190个市级以上非遗项目已全部纳入“三位一体”保护模式中,许多非遗项目的生存环境得到改善,传承人群不断扩大。2015年,宁波又联合上海华夏社会发展研究院开展宁波非遗评价指标体系研究。目前,这套评价体系已完成网络平台建设和操作规程制定,并根据宁波象山县、余姚市、慈溪市三地的试点情况,形成了《2016年宁波市非遗保护评价(研究报告)》,整套评价体系今年已开始在宁波推行。

从2014年开始,杭州市拱墅区已连续举办了3届“一河串百艺”运河文化创新设计营活动,这是拱墅区积极探索非遗传承发展的创新之举。他们在传承运河历史文化的基础上,开展非遗亲身体验项目并进行再生再造。设计营整合政府和一些院校的优势资源,比如与浙江大学城市学院建立共赢共享合作平台,每年都吸引数百名高校学生报名参与活动。通过3届设计营活动的开展,为天堂伞业、王星记扇厂、张小泉剪刀厂等知名传统手工业企业设计作品200余件,既有时尚元素的加入,又有产品功能上的拓展,为企业提供了许多创新思路和设计理念,同时助推生产性保护。

2014年,温州市举办了“年味非遗”活动,限于场地和资金问题,活动规模不大,但活动效果却出乎意料的好。之后,他们逐年增加投入,以温州非遗小吃为切入口,将食品类非遗项目从第一年的30多个增加到去年的70个,并辅以传统戏剧类非遗项目展演和非遗学堂的开办。通过不断调整活动内容,“年味非遗”越来越受到市民欢迎,从一个低成本的非遗活动,提升转变为一个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俱佳的文化活动品牌。

编辑:邢贺扬

关键词:浙江 非遗保护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