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收藏·鉴宝>资讯资讯

德州:“文化立市”越做越实

2017年04月07日 14:18 | 作者:苏 锐 | 来源:中国文化报
分享到: 

德州市近年来先后提出区域经济文化高地、文化立市、文化强市等战略目标,把文化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并纳入全市协同发展综合考评。如今,当地民众的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有力保障,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得以构建,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均呈现良好发展态势。

公共文化服务日臻完善

近几年在德州市各县市区、乡镇等基层单位对文化建设的关注度日益提升。

2016年,德州市专门将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列入《政府工作报告》和全市民生实事,市政府、市委宣传部多次召开会议专门部署安排。各县市区党委、政府采取召开乡镇党委书记会议、外出考察学习、分管县长逐一督导检查、召开现场会等措施,强力推动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在完善文化设施的基础上,各县市区加大投入,累计投入1500余万元,为文化站配备设施、设备。

按照中央和省里的统一部署,德州市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并非仅聚焦硬件。截至今年初,德州市各级文化场馆已全部实现免费开放,年接待群众300万人(次),拥有服务品牌101个、服务窗口82个,实现了服务有标准,管理更规范。同时,当地组建了600余人的专业文化志愿者队伍,活跃在基层的庄户剧团、文化团队达1900余支,逐步形成了群众文化全民参与的共享模式。

传统文化传承突出特色

华丽的服装、美妙的音乐、酷炫的动作……3月25日,德州市杂技团演出的大型杂技晚会《梦回明朝》在北京十三陵景区亮相,受到众多游客的赞赏。多年来,德州市专业艺术院团始终坚持“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工作方针,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创作生产了京剧《武大郎正传》《时传祥》《村庄里的都市》,杂技《力量》《蹬伞》,歌曲《最爱沂蒙山小调》《婆婆就是妈》等一批精品力作,多次荣获泰山文艺奖、精品工程奖及德州市长河文艺奖。

同时,德州市积极构建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文化遗产保护取得新成效。

德州市文广新局局长杨杰介绍,目前,德州市拥有国家级非遗项目4项、省级非遗项目23项,拥有地方剧种10种、演出团体和机构29个。近年来,德州市健全完善“四位一体”的非遗保护体系,每年开展非遗展览、展演活动200余场,受益群众达3万人(次),营造了全民保护非遗的良好氛围。

2016年,德州市非遗进校园活动取得显著成效。当地以展演、展览相结合的方式,邀请文艺院团深入多所高等院校,展演了非遗项目吕剧和杂技,进一步推动了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发展。

谈及今后的工作,杨杰表示,德州市将进一步健全完善非遗保护传承机制,深入开展非遗进校园等系列活动,积极申报省、市级非遗项目和代表性传承人,编辑出版《德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集萃》。此外,当地还将以苏禄文化博物馆为平台,推动开展对外文化交流,编制《苏禄王在华后裔族谱》《苏禄文化博物馆宣传画册》《北游记——苏禄王传》等。

文化产业发展提质增效

德州市的文化产业门类齐全,业态丰富。当地目前的文化企业主要涉及工艺美术、文化演艺、出版印刷、影视拍摄制作等,拥有省市重点企业项目、示范基地29个,发展文化产业园区10个、入驻商户近1000家。

近几年,德州市极为注重文化产业的协同发展。与文化部中国对外文化集团公司签署战略合作协议,计划将德州杂技、京剧等优秀文化产品在国内国际范围推广;加快融入省会济南的步伐,山东省自然博物馆已确定落户齐河县,将打造成全国最具影响力的自然博物馆群。济南出版社德州分社和青岛版权交易中心德州分中心挂牌成立,分别填补了德州市没有出版社和版权交易平台的历史空白。

采访中,杨杰并未回避目前德州市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他指出,如今当地基层文化建设特别是村级建设任务依然繁重和艰巨,存在“重建轻管”现象,公共文化服务效能有待进一步提高。文化惠民项目不够多,群众喜闻乐见、参与度较高的文化活动不够丰富。院团设施设备陈旧,文化惠民、政府购买服务的力度亟须加大。同时由于近几年院团市场创收少、投入不足,致使设施陈旧,设备简陋落后,服装道具破旧,影响了艺术的创作与生产等。

杨杰表示,今年德州市的一项重要工作是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德州市今年将进一步扩大送演出下基层的覆盖面,开展送戏下乡演出确保600场,力争800场,德州大剧院开展高水平演出50场以上,推动建设乡村大舞台30个,培训基层文艺骨干1000名,着力提升群众文化生活满意度。

编辑:邢贺扬

关键词:德州 文化立市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