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书画·现场>讯息讯息

古元版画中的刀笔河山

2017年04月07日 10:36 | 作者:杨达林 | 来源:中国艺术报
分享到: 

中央美院教授、版画家古元先生已仙逝20余年,我怀着崇敬之心回忆起先生的音容笑貌和峥嵘往事,他的一幅幅传世佳作浮现在眼前。只要仔细品读充满着时代气息的古元先生系列木刻,自然会被作品的神韵所折服。可以说古元先生的艺术是一部教科书,记录着中国人民在党的领导下追求自由解放和真善美的光辉历程。

铡草  古元

木刻刀锋向敌顽

1938年,古元先生在党组织的帮助下来到抗日根据地延安,先后进入陕北公学延安鲁艺深造,又到延安县川口区碾庄乡担任乡政府的文书。这是锻炼革命文艺干部最好的大课堂,自然也是艺术家和边区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发现题材、歌颂时代最好的场所。特别是1942年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解决了“文艺为什么人和如何为”的问题。因此,古元形成了一个触景生情创作的大高潮: 《男耕女织童上学》 《排戏》《逃亡地主归来》 《骡马店》 《文化课本插图》 《父子俩》 《苦人儿》插图等的发表,成为丰富边区文化生活、团结起来抗日、鼓舞士气和呼应全国人民一致对外的呐喊。古元先生和延安有志于新版画事业的热血青年豪情满怀,挥动画笔或操起木刻刀,成为文化战线革命文艺的主力军。

古元先生勤奋从艺、精益求精。在他发表的数十件作品中,几乎每幅都有一个动人的故事或事件。画界泰斗徐悲鸿亲自撰写“全国木刻展”的评介文章,在评论中,徐悲鸿将古元的《铡草》誉为“中国现代美术史上最成功的作品之一” 。

徐悲鸿的远见卓识果然应验了。先期,古元先生认定“人民群众是本,火热生活是源” ,陆续发表了令人称颂叫绝的木刻。而新中国成立前后他创作的套色版画和水彩更是异彩纷呈: 《古城门外》《归舟》 《太湖》 《落潮》 《江南三月》《甘蔗园》 《绍兴风景》 《宝塔山下》《草原风光》等,充满爱国情怀、陶冶在如诗如歌的岁月中。

哥哥的假期  古元

刀法饱含真功

《鞍钢之修复》是古元先生1949年用三角刀刻就的力作。许许多多钢铁架构的大场面,走刀要精准笔直,要分清远近层次,更要体现人物一静一动的信心、展望和不怕吃苦的主人翁精神。这些,在古元先生木刻刀锋之下,化无艺为雄浑,体现出大匠的使命与自觉。

古元先生的木刻,可谓件件出神入化。

《欢呼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一幅,是古元先生把控三角刀和圆刀结合起来刻成的欢快之作。画面人物迎朝阳、畅春风、欣欣向荣,是全体中国人民的心声,也是古元一家的心境体现。

《哥哥的假期》儿童喜爱的八路军袖标、大皮带和军帽,是时代的,也是细节的、点题的。此帧古元先生认真刻了两遍,目的是提高画面的光鲜明亮,更有力地从侧面表现战果辉煌,后方百姓安居乐业,曙光就在眼前。

《竹排》是对水上劳动者的颂歌,利用水流放排本是司空见惯之事,其中却充满民工的智慧。怎样表现生活情趣和内在之美,古元先生取俯视构图,把顺流而下的竹排摆放得错落有致,五位撑篙者姿态各异,健美的身影仿佛听到船工的号子。

《麦苗肥》为水印木刻,表现大地回春,树木尚未吐绿,小麦已经返青,人间充满着美好和希冀,正好运用生宣纸可洇开润泽之特点,把人的内心世界追求光明、展望未来的期待转化为视觉的愉悦。这幅水印分为三个版,绿版最为醒目,其下方有出有进呈锯齿状,造成视觉上的活泼和大地的春光明媚。

古元先生从不炫耀自己是“老延安”“老革命” ,反而用他的“广东普通话”与学生打成一片。他认真备课,有针对性地因材施教、因势利导。古元先生强调,创作的灵感是画外功,要亲近生活,要关心国家大事,经营素材的积累。锻炼通过艺术联想而表现主题和情节的能力。他说他创作《离婚诉》就是先在报纸上看到报道,结合解放区落实男女平等和反对旧社会买卖婚姻陋俗,脑海里立即浮现出画面,恰在此时,他任延安川口区碾庄乡文书,每天接触的都是乡里乡亲的,便立即动手刻就并配合了当时的形势……学生都喜欢古元先生的课。话不多,真解决问题。然而,古元先生仍不满意,一定要摆脱西方木刻的光影和透视,让人物和表情明快起来。出于艺术家的社会责任感,古元先生再刻《离婚诉》构图和形式美的东方色彩愈加明快,从而呈现出“中国新版画”的端倪。古元先生认为,创作即创新,有感受才有激情和灵感。

塑造典型擅营真

古元先生的阅历决定了一生的方向,童年就随父辈——一位巴拿马爱国华侨回到内忧外患贫弱的旧中国。如鲁迅先生早在1936年为《苏联版画集》作序所写:“我们中国,确有许多‘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的,必说真话的人们。 ”古元先生当仁不让。又道创作方法,鲁迅先生认为“只要内容相同,方法不妨各异,而依傍和模仿,决不能产生真艺术。 ”古元先生的创作,无论思想内容还是表现形式,找不到一点模仿和自我重复。因为他的作品都是生活中发生的各种鲜活事物的反映,感受到内容的实质和特征,抓住能够代表政策和民意的典型进行意匠加工。

求真务实,表现生活中的典型形象和典型事物,就是古元先生的艺术追求。而实践也证明,这完全符合驾驭艺术的规律。1952年,他赴朝鲜前线写生,所画的志愿军战士、营地、朝鲜民居、美机轰炸后的家园、抢修铁路、美军坦克等,都紧紧抓住战场发生的各种典型特色的时代符号。古元先生还先后到过欧亚几个国家访问,画了许多水彩,亦具典型特色。念兹在兹,怎一个“真”字了得!

今天,当我们拜读古元先生传世之作时,仍然感到震撼又百看不厌:粗犷处大刀阔斧,纤微处精雕细琢。他遵循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创作理论和创作方法,努力塑造典型人物的典型性格,以完美动人为最高追求——作品要先让人看得懂,表现方式和刻画技巧要与内容情节变化形成统一,浑然天成而美轮美奂,因此深受广大老百姓的喜爱,体现出艺术最宝贵的价值。这即是“为人民而艺术” 。古元艺术,大巧若拙、大美未央,为后来者进取,奏响起中华民族文艺复兴的序曲。


编辑:邢贺扬

关键词:古元版画 古元 版画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