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人物·生活>悦·生活悦·生活

林继富:清明节记忆的能动性研究

2017年04月10日 09:06 | 作者:林继富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作为生活记忆的清明节。清明节是中国人的一种生活形式,其历史长,且从未中断,其生活形式是特殊的,是时间性的,也是实践性的。

B20170410001-zx9

林继富

清明节的起源与上巳节、寒食节有着至为亲密的关系,在唐代逐渐完成与上巳节、寒食节相对融合到走向相对独立的节日的成型时期。清明节缘起的基础是清明节气,作为节气的清明是农耕生产时间,在这个阶段天气变化带来农耕生产活动系列活动,从这个角度上说,清明节期间的农耕活动成为民众的生活方式。

作为身份认同的清明节。清明节是家族、家庭的重要节日,之后演化成中华民族的重要节日,成为立足于生活基础上的文化记忆。清明节集体记忆呈现出两个格局:民族性的集体记忆,这种记忆成为清明节凝聚力的信仰活动和认同文化;地方性的集体记忆,这种记忆展现出地方传统文化特色。

清明节的集体记忆绝大部分依托于空间关系,比如清明节的祭祀空间主要在墓地、祠堂。清明节集体记忆还主要基于清明节的集体性生活,具有集体作用下的关系建构的能动性。比如“上坟”就是集体性行为,它包含了各类关系:墓地是认同空间,是关系空间;参与扫墓的人均存在关系,他们通过祭祀强化认同,建立新关系,形成新认同。

其实,清明节期间游乐性活动同样在强化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特别是集体游乐活动意味着认同关系中的“我”与“我们”的关系。

清明节仪式记忆侧重于“重演”,这对于塑造和维持族群、集体的共同记忆、认同起着重要作用。集体活动不能直接产生认同,它须借助集体记忆的力量才能实现。集体活动是暂时性,集体记忆成为持续影响个体的凝聚力量,成为具有持续凝聚力的社会认同。

作为个人情感的清明节。清明节的个人记忆是以情感为基础的,包含了个人对逝者的怀念,也包含了借清明节抒发个人的生活境遇。个人对失去亲人的思念不免有许多伤感,许多文人抒发了伤感、伤心的情感。同时,每个人对于清明节都有自己独特的感受,清明节糅合了个人情感、个人心境,由此可见,个体对于当下清明节的感受是多样化的,记忆也呈现出多样化的形态。

清明节的个人记忆将过去的事情与亲人有机串联在一起,个体在清明节的记忆中不断进行选择,这种选择其实就是对清明节的塑造和再构,个体在清明节中的活动以及对清明节的记忆被有意识地生产和再生产。

总之,清明节的仪式是言传身教的实践使民族或地域社会变得有序的认知性体系。清明节的仪式操演实践,唤起了集体记忆,增强了社区族群的凝聚力。扫墓时的伤感、离别和愁苦,踏青时的快乐、团聚,既是个人的生活和记忆,也是集体的生活和记忆。两种不同的清明节生活展现了“我”在不同关系中的生活记忆。无论哪一种关系,均在于关怀生命。由此可见,清明节记忆的内在驱动力是生命,是感念先祖赐予的生命,在人与自然关系中寻找生命的力量,在人与人之间寻找生命的力量,在“我”与“我们”中寻找生命的力量。清明节的各种仪式蕴含了集体记忆,甚至可以说,仪式是集体记忆的展演,通过这种展演,个体记忆融汇于集体记忆中,并成为集体记忆中不可或缺的内容。清明节的集体记忆和个人记忆并非仅仅是过去,在很大程度上还取决于当下人们的理念、利益和期待。

由此可见,清明节的记忆是能动性的,这种能动性来源于人的生活,来源于时代因素,也来源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作者为中央民族大学教授,中国民俗学会副秘书长)

编辑:邢贺扬

关键词:林继富 清明节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