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要论>锐评 锐评

提高教学业绩比重职评才更接地气

2017年04月10日 15:52 | 作者:韩玉印 | 来源:东方网
分享到: 

教育部、中央编办等五部门联合发布《关于深化高等教育领域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的若干意见》。《意见》明确,对承担国家重大科研任务、符合学位授予标准的高校,新增硕士博士学位授权可不再要求培养年限;除国家控制布点的专业外,高校可自主设置专业;高校教师职称评审权也将全部下放至高校。(04-07北京日报)

一位备受学生敬重的常萍老师,“她讲李白,那她就是李白,激情万丈、潇洒狂放;她讲王维,那她就是王维,宁静淡远、通透旷达;她讲苏轼,那她就是苏轼,才华横溢、如万斛泉涌、不择地而出……”为本科生讲了32年古代文学,任教期间不出书、不发论文、不申报职称,只专注教学,直到退休仍是讲师。两位学生喜欢的教师,方艳华老师和闫浩老师,因为没有科研成果而被清华大解聘,不得不让我们对当前的职评机制产生质疑。

不错,“职称固然是评价一个老师的标准之一,但未必能全面衡量他的贡献。”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作为一个传道授业的人,能让学生学到知识,学生用你教会的学习方法再去学习其他知识,这才是老师的本职工作。”

像常老师之所以不出书、不发论文,非不能也,是不为也!她的“很多堂课都可以直接成为专业学术论文”。或许是因为她过于专注教学,没有时间和精力将之转化为科研成果;或许是因为她不满于科研造假,洁身自好;或许是因为她“述而不作”,没有兴趣,志不在此……职评决不能让这样的好老师吃亏,才真正体现出职评的积极意义。

虽然高等教育的内涵式发展离不开教科研,但就像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所说。“老师要开展课题研究,但课题研究是要为人才培养服务的,而不是现在这样脱节的。

如果说,“近30年来,中国的大学没有培养出优秀人才来。”还有人不服,难道我们不应该从“教师忙关系、忙走穴”,“重科研轻教学、重兼职轻本职、只教书不育人”方面找一找原因?

职称本是对能力的考核,却变成了数字(论文,出书,课题)的堆积,讲师拼命干活儿,一旦评上副教授之后什么都不做了,照样可以在副教授这个岗位上待一辈子,不仅“严重制约了学术资源利用和青年人才的发展”,而且这种惟科研是从的风气,还导致教师不愿花费精力将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智慧,甚至无心教学,为了科研而科研,乃至弄虚作假、舞弊成风……如此,我们教育发展的后劲何在?

“学术GDP”数字化的背后,既为学术不端提供了空间,更无激励性可言。如此职评,既有行政不作为:“不是没有发现问题,是谁也不愿承担改革的风险”;又有学校政绩的急功近利:为教育行政部门提供了考核数字。如此,不仅严重地脱离了教育的本质,更是对百年大计教育为本的不作为。

当我们还在为学术造假、学术不端喋喋不休的时候,是否也该反省我们僵化的职评清规戒律?与其浪得“论文大国”之虚名,去按图索骥,不如多关注那些工作踏踏实实一身扑在教学上的教师;与其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用在“论文”PK上,还不如在职评上多听听学生的意见。

好的制度应该对各类人才都有激励作用,而不是刻板的只看学术成果;现如今《意见》要求,高校可以自主评审副教授,且提高教学业绩在评聘中的比重,笔者认为一定会让职评更接地气,也定会涌现出更多的受学生欢迎的“口碑教授”。

编辑:李敏杰

关键词:教学 职评 老师 学生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