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人物·生活>集·言论集·言论

“创作”好每一个人生角色

——记辽宁省阜新市政协常委王敬峰

2017年04月11日 09:10 | 作者:王春棠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因父母皆是盲人,家境贫寒;年少时,立志习武,天资聪慧且勤勉刻苦,小小年纪他便屡夺武术大赛桂冠;成年后,接触影视,做演员当导演,第一部独立执导的影片便获得重量级奖项……而今,作为民革辽宁省政府直属机关工委常委、阜新市政协常委,王敬峰积极投身政协和民主党派事业,热心公益、履职建言,忙碌又精彩。

“苦孩子”的武术转机

2017年春,在阜新微寒的午后阳光里,笔者见到了王敬峰。没有传说中尚武之人的戾气,也毫无成名之后的倨傲,眼前的他身材瘦削英挺,话语温和质朴。

“我小时候胆小又内向。父母都是盲人,小时候经常被人欺负。”王敬峰回忆说,从七八岁开始,他就跟随叔叔苦练武术基本功。而他最初习武的动力仅仅是“不再受人欺负”。直到15岁,他独自一人背着行囊到沈阳接受专业训练,才真正意识到,习武还可以让他“改变命运”。

此后的几年,王敬峰潜心学艺,日夜苦练,身上旧伤未愈,又叠上新伤。但“功夫不负有心人”,18岁那年,他在辽宁省青少年武术散打比赛中获得了人生的第一个冠军。两年后,他又在北方杯全国武术邀请赛上,获得第一个全国比赛散打冠军。小小年纪的王敬峰在业界初露锋芒。此后,身为武当三丰自然派第二十五代传人的他,不仅在国内以及国际各类大型武术比赛中获得了30多块金牌和10多块银牌,并且出版多本武术专著。

谈起年少时的辛酸过往,眼前的王敬峰已然云淡风轻。不过,从他不经意间流露出的坚毅神情能看出来,支撑他走过苦难的必是对于改变命运坚不可摧的信念。

“拍摄一部属于家乡的电影”

2003年对于王敬峰来说意义非凡。这一年,刚满25岁的他不仅成功策划举办了阜新首届张三丰全国武当武术精英邀请赛,而且开始涉足影视剧拍摄。

“其实,从小我就知道学功夫可以拍电影,但始终不敢想自己有一天也会登上大银幕。”然而,正是这个“不敢想”的少年,日后不仅参加了《建国大业》《一代宗师》等20多部影视剧拍摄,而且通过自己的努力,成功邀请电影《辛亥革命》剧组到阜新开机拍摄。在这部高规格史诗电影中,王敬峰担任影片副导演,并成为该片联合主演之一。

2011年,王敬峰成为阜新市第一位中国电影家协会会员,获得阜新市五四奖章、市十大优秀青年称号等。2012年,他更是作为特殊人才,被吸收到阜新市文广新局艺术创作研究室任职。

艺术创作,已经成为王敬峰生活中最重要的部分。而创作拍摄一部完全属于家乡的电影,更是王敬峰从影多年的梦想。2014年,在社会各界支持帮助下,由王敬峰独立执导、阜新人创作、并在阜新拍摄完成的第一部“阜新电影”———《谁来陪伴我》开机拍摄。这部“地方属性”的电影,凭着丰富细腻的情节,不仅打动了阜新人,也打动了其他地区的观影人。

影片在全国上映后,不仅在第十二届长春电影节上荣获优秀影片展映奖,而且在英国第六届欧洲万象国际华语电影节上捧得了最佳原创故事片奖。影片载誉而归,王敬峰作为青年导演的身份也开始受到更多人认可。

像练武一样履职

有练武功底的王敬峰,在政协、党派的角色上,也表现出如同练武一般的执着。

成为民革辽宁省政府直属机关工委常委、副主委,阜新支部主委以及阜新市政协常委后,王敬峰加强相关理论学习,不断提高参政议政能力,结合自身经历,积极建言。几年来,他深入基层,持续调研,撰写了《关于抢救性保护和宣传辽宁“万人坑”遗址的建议》《关于市人社局帮扶残疾人大学生就业的提案》等多份高质量提案,并引起有关部门高度重视。

“其实提这些提案,我也有一份‘私心’,文化是我的工作;因为父母都有残疾,残疾人的生活和家庭困难,我更是能感同身受。”

“阜新不仅有查海文化、契丹摇篮、三丰故里,同时还有瑞应寺、海棠山……”身在文化产业中的王敬峰,说起家乡阜新丰富的文化遗产资源,非常自豪,同时,他也将这份浓浓的热爱融入到自己履职建言的工作中去。在《关于大力打造阜新城市文化符号的提案》中,王敬峰建议,大力打造阜新城市文化符号,搞好地域历史文化资源的建设,提升文化软实力,为阜新提供振兴发展新契机。

“今年,我还将筹拍一部反映阜新人董福财坚守荒山40年,用全部心血治沙铺路的电影。”王敬峰深情地说,“这是我们阜新人的信念,也是我的信念。不管是练武、拍电影还是政协党派工作,从各个角色上为阜新发展宣传鼓呼,是我义不容辞的使命。”

(作者工作单位为辽宁省政协友报社)

编辑:邢贺扬

关键词:王敬峰 人生角色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