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收藏·鉴宝>资讯资讯

青岛市市南区:让老建筑“活”起来

2017年04月21日 08:59 | 作者:刘春梅 代桂云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近日,位于青岛市市南区浙江路26号的青岛书房又迎来一次重要活动———市南区近现代人文研究丛书启动暨《风雨半城山———刘子山传奇》首发式。这座被称为安娜别墅的巴洛克风格老建筑距今已有114年历史,去年6月份走出“深闺”,变身为青岛书房,成为一个集图书销售、文献收藏、阅读分享、主题沙龙为一体的体验性、开放性城市公共阅读空间。

安娜别墅的新生,是市南区近年来保护复兴老建筑,延续历史文脉的一个成功案例。据统计,目前市南区共有各级文保单位72处(总计339栋)、265处历史优秀建筑和41处名人故居以及八大关和小鱼山两条“中国历史文化名街”,是全国首个拥有两条国家级历史文化名街的城区。如何让老建筑“活”起来?市南区进行了大量的探索,其中之一就是“唤醒”老建筑,让它们重新成为城市生活的一部分。

2016年,是市南区老建筑集中“复活”的一年。4月20日,“蝴蝶楼”———1935年电影《劫后桃花》的取景地,这座沐浴海风82年的别墅,修旧如旧,以电影主题博物馆和一代影后胡蝶个人纪念馆的形式对公众重新开放。6月1日,“地质之光展览馆”,这幢建筑面积1600平方米的花岗岩砌楼,因科学家李四光和诗人柳亚子在此居住过而闻名,开馆纳客。8月26日,中国现存最早的电影院,位于湖北路17号的青岛水兵俱乐部旧址变身为中国首家电影生活馆———1907光影俱乐部崭新亮相……这些老建筑,正在讲述城市的新故事。

谈起青岛的老建筑就不能不提里院。目前青岛保存相对完好的里院建筑有二三十处,主要集中在市南区中山路附近。在去年11月份举行的首届“中德历史城区保护与发展青岛论坛”上,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副理事长、同济大学副校长伍江表示,里院建筑保护应遵循整体性保护原则,不应只保护建筑单体。“里院也许很难适应现代家庭生活需要,但是如果经过适当改造,增加新的功能,可能会满足另一种需要。”他还表示,老城区是一笔宝贵的财富,把“现代”引入老城,才能迸发活力。未来几年,市南区拟依托老建筑引进1903里院客栈等数十处客栈、民宿等产业项目,打造涵盖文化体验、旅游休闲等功能的复合式业态,不断壮大以文保单位和历史建筑为支撑的文旅产业。

为了促进老建筑“复活”,2011年以来,市南区累计投入1.01亿元资金用于文保单位保护修缮。出台文化扶持政策,区政府年均划拨3000万元专项资金,扶持社会力量保护修缮名人故居、文保单位和历史建筑。近年来,市南区以八大关、小鱼山两条“中国历史文化名街”为核心,先后保护修缮花石楼、梁实秋故居等41处文保单位和历史建筑,形成历史优秀建筑-文物保护单位-历史文化街区-历史城区四个层级的体系布局。目前,全区聚集了30余处文博场馆,其中注册博物馆15个,达到3.7万人拥有一座博物馆的先进水平。下一步,市南区还将打造文博集群,发挥文保单位和历史建筑汇聚优势,积极引进博物馆、美术馆等特色项目。陆续推出比利时领事馆项目、美术馆、雕塑馆等文博场馆。青岛湾区域依托老建筑引进嘉木美术馆、邮电博物馆等10余家文博场馆。

据市南区文化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下一步,市南区将加快西部城区复兴发展步伐,延续老建筑原有功能,探索多元化保护利用途径,2017年争取保护利用文保单位和历史建筑20处,恢复发展一批知名中华老字号,选址打造青岛的“田子坊”,推动名人故居、博物馆、美术馆、咖啡茶艺馆集群发展。引导社会资本参与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推进老建筑、院落改造与文化博览、时尚、旅游等产业融合,发展文博场馆、总部经济、青年旅社等特色产业,以及文艺沙龙、特色书店、文化旅游等新业态,加快建设时尚幸福的现代化国际城区。

编辑:邢贺扬

关键词:青岛市市南区 老建筑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