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书画·现场>讯息讯息

追索传统走出民族艺术的创新路

——杨华山“问道”主题书画作品展在中国美术馆开幕

2017年04月21日 14:53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没有对传统的继承,无从谈起创新,也不可能推动中华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杨华山说:“传统文化对个体精神能起到支撑作用,学习传统文化,我深刻体会到文化对个体精神有着巨大作用,是安身立命之本。”在这样的共识之下,中国艺术研究院“力推传统:问道——杨华山书画作品展”于2017年4月19日下午15时,在中国美术馆四号馆开幕。本次共展出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创作研究中心主任杨华山近年创作的五十余幅艺术精品。

图片1

文化部副部长董伟等领导在中国艺术研究院副院长谭平陪同下参观杨华山书画展

杨华山,1959年出生,山西人,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中国民主同盟委员。作为蜚声海内外的著名画家,杨华山曾就读于西安美术学院、中央美术学院、首都师范大学书法院。他现为文化部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创作研究中心主任、教授、硕士生导师。杨华山学养全面,诗书画印皆有造诣。其曾在美国、日本等地举办书画展览,应邀为人民大会堂、天安门城楼、中南海、钓鱼台国宾馆、毛主席纪念堂、中央电视台,全国政协等创作巨幅订制画作。他的作品广被国内外博物馆等文化机构及专业艺术机构收藏,出版有《杨华山诗书画作品集》《学院派精英杨华山》等集册。

图片2

杨华山(左一)在展览现场

杨华山先生的画作以写意人物、工笔人物及花卉为主,兼善油画人物、静物等。其写意画画风雄厚,笔墨泼辣而浑朴,工笔人物既具有唐韵古典之造型,又有西画色彩之丰富。从艺术来源上来说,他充分吸收了传统壁画创作手法之精华,以自己的绘画语言来自出面目,那种糅合了书法笔法的艺术形象予人以独特的审美感受。“永乐宫壁画是中国传统壁画之精华,华山的壁画临摹展气势恢宏,很让人感动,”著名雕塑家刘开渠评说:“(这位)年青人能踏下心来下功夫学习传统,值得称赞。”

杨华山先生的绘画、书法、文学素养,更是得到了国内专家学者、艺术权威的高度赞美。著名画家白雪石评说,我以前看过华山油画和素描习作,基本功扎实。如今看他的壁画临摹展览很受启发。壁画是中国传统绘画重要组成部分,学习和理解传统是学国画打基础最重要的步骤。“涉猎中外,吞吐古今。内得心源,妙笔出新。华山作品虚怀若谷,有大家气象,”著名画家、中央美术学院黄均教授评说。著名画家董寿平这样评论杨华山先生,他说:“我喜欢这样的人,自信而不狂妄,持之以恒,必学有所成。”著名书法家刘炳森评曰:华山在山西晋南美术学校任教时期,其对永乐宫,稷益庙,青龙寺等壁画长期临摹,受益匪浅。他为人真诚,厚道。学识广,悟性高博才多能,油画,国画,壁画和书法皆有造诣。“华山涉猎中西,诗书画印并进,是学养的外化,是持之以恒艺术追求的结晶。其写意人物承继了文人画的传统,以书法入画法,书画一体,笔墨畅达,意境深邃。其写意花鸟以性情本色入画,在传统的继承与光大中贯穿着清新的现代气息。其山水注重气势、格局,强调骨力雄强、丘壑之美,抒写心源之灵妙。”著名美术评论家贾德江评。

图片3

杨华山《子猷赏竹图》《圣贤图》和《松荫高士图之一》国画作品

据悉,中国艺术研究院作为我国唯一的一所集艺术科研、艺术创作和艺术教育为一体的国家级综合性艺术机构,秉承着植根传统、面向当代、探索创新,以优秀的艺术创作成果为我国社会主义艺术创作的繁荣发展发挥积极的引领、示范、导向作用这样的理念,杨华山先生所在的美术创作研究中心,吸引、汇集了一大批享誉中外的艺术家。此次展览,就是全面展示中国艺术研究院的创作力量和在艺术实践领域所取得的突出成绩而推出的“文化传承•丹青力量--中国艺术研究院中青年艺术家系列展”之一。“华山是一位学者型中国画画家,他以文入笔,以诗立意,以情兴墨,以格贮品贯穿于他那具有金石般朴拙高古的画风。每次读华山的画多有诗文,诗是华山心性所在,无论画什么,诗总融于其内,若一月映一切水一般,像淡淡的月光浑厚又透彻,映印出华山笔墨诗化之境界。”中国艺术研究院副院长、研究生院院长,中央美术学院学术委员田黎明介绍说,杨华山的笔墨感知注重学理,虽画作多有贤人高士,却引以人生思考。将中国传统哲与史以笔墨方式隐入,是华山的创作方式。他的笔墨在“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的达意中体会着“志通金石”的审美意味。从笔墨虚实浓淡即见“文质皆美”,以造型于结构取法超迈,立象取意、写生存态度等都成为他笔墨语言的生命意识。其笔墨多沉着浓郁而感敦厚,虽写士与隐,却深深的感觉着人在自然中的风尚与高洁。画面寻求心性与意境的合一,共同构成了对人格理想的立足。

除了书画成就,杨华山在文学上亦造诣匪浅。著名作家莫言先生在读到杨华山的诗文后评道:“时有佳句入眼,如白鱼跳船,心中欢喜。随手掇记,兼发感想,不怕方家笑我......”他说,纵观华山之诗,一个最突出的特点就是有真性情之流露,无论是追思亲人还是怀想旧友,无论是借物咏志还是触景生情,都重在一个真字。因之,也就不去受“格调”“肌理”之囿,而独近性灵一说矣。第二个特点是有清凉的智慧。这位自由奔放的画家,善以书法用笔写古衣冠人物,画面配以篆书的古诗文题跋,诗书画会通融合,用笔肯定、博沉大气,因而他的诗,多是可以配画的。“世有华山,名为西岳,险峻峭拔,巍峨敦穆。吾友华山兄亦如西岳,狷介耿直,不改其素,”吴悦石评价杨华山艺术:“唯于诗文书画皆能兼擅其妙,平素所作皆圣贤高逸之士,令人充满敬仰之心,皆生比肩之想,此乃华山兄胸襟所在,情怀所至,倾注笔下不能自已。华山兄以中正沉郁之笔,行水墨酣畅之趣,执管如戈,果断雍容,不拘于物象,不斤于绳墨,是破规矩于方圆,巧拙互用,乃大美之朴,无言于品读之中。书画之学,即人心之学,万法生于心,心中之贮存即画中之意象。至若笔耶、墨耶、情耶、趣耶,皆作如是之观。”

图片4

杨华山《无法可说图》国画 

莅临本次展览活动的有:文化部副部长董伟,中国艺术研究院名誉院长王文章,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连辑,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美协主席刘大为,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艺术研究院文学院院长莫言,中国艺术研究院党委书记、副院长、中国工艺美术馆馆长高显莉,中国艺术研究院副院长谭平,中国艺术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吕品田,中国艺术研究院副院长牛根富、刘宏昌,中国艺术研究院创作院艺委会主任吴悦石,中国艺术研究院国画院院长田黎明,中国美协副主席、中国艺术研究院工笔画研究院院长何家英,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所长牛克诚,中国艺术研究院国画院常务副院长刘万鸣、学术委员会主任赵建成,中国美协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兼秘书长徐里,中国美术馆馆长、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雕塑院院长吴为山,中国国家画院副院长张晓凌,中国美协《美术》杂志执行主编尚辉,荣宝斋总经理范存刚,荣宝斋副总经理、荣宝斋出版社社长、荣宝斋画院院长唐辉,孔庙和国子监博物馆馆长吴志友等。

“今天我们看到杨华山的画始终离不开对传统文化的眷恋,包括古人的情怀。所以最终他的一些小品的题材,也还都是在画一些古人的情趣,这里面可能更能够寄托他本人一种精神上的追求。”何家英评说,“他不像我们今天这些人,都是从美术学院毕业,从西画学起,从写生开始。他更强调目识心记,他学画的过程很幸运,得到了很多大师级画家的亲自指点。”何家英说,这些老师给他的教导,他都牢记于心。他画画更强调内心的感受和认识,所以他作品并没有我们今天从写生角度上的那样要求,也不追求这么多的形式,更追求文人画中的墨趣、易趣和境界等等。他也从陕西的民间艺术当中来汲取营养,所以使他的画,更多的追求一种执着、天然和天趣的艺术风格。他的山水画是用丰富、密体的笔墨来表达,笔墨具有雄厚华姿、深厚和意境。而人物就寥寥几笔,来表达心中意趣。“他抓住了水墨语言的基本规律,比如点、线、面这样一种画面的构成,他就自由地抒发。他的人物造型不求形式,更求内心一种对形的理解,所以他画的很有趣,有一定的张力和趣味。”

图片5

杨华山临米芾《蜀素帖》书法 

谈到自己的从艺,杨华山感言道,昔静安先生谓屈子、陶令、子美、东坡能“感自己之感,言自己之言”,所以卓尔不群,千古独步。做人与作画的关系,人品在画品里的重要性,是我从艺当中最大的收获之一。范宽、郭熙诸家并非在画自然的林泉云山、烟霞草树、鸟飞花落,而是在用自己的绘画语言来表现其独有的审美感受,山川风物吐之于胸中,写之于笔下。在艺术观上,他说,其一,传统依然是国画创作的根本,临摹依然是最重要的学习方式。画中国画,想撇开古人画自己的?绝对没戏。想撇开书法,画中国画?可以说基本不可能。在这个强调发展的时代,我们往往重视创新,讲求个性化表现,殊不知艺术发展并不符合断代进化论之标准。对待古人、古代名迹,我们还是要怀有一种谦卑态度。其二,诗书画印是一种整体的“大艺术观”。诗书画印一体化形成于元代,可以说是中国文人画成熟的标志,也是中国艺术的至高境界。这一“大艺术观”体现出传统绘画的丰富性、混融性、整体性,非常值得我们思考借鉴。第三,“金石入画”是传统绘画发展的历史趋势。自元代开始,书法性元素在绘画中的重要性日趋凸显。近代黄宾虹的画有着不可言状的气息。换言之,怎样写字,就应该怎样画画。这一点决定了我们的绘画不同于其他文化的绘画,而具有鲜明的“民族性”。第四,耐得住寂寞才有艺术和艺术家。“绘画乃寂寞之道”,在今天这个躁动的时代,我常思考齐白石:若只看齐白石60岁以前的画,就没有齐白石可言了。那么齐白石60岁以前的工作都白做了么?——垒就他最后高度的,恰是那看起来不怎么样的前六十年。快速长成的东西,来得容易也衰败得快,这种短命的东西不值得搭上生命去追逐。而那种深植传统、生长缓慢的东西虽然来得蹒跚,却有恒久的生命力。“我从艺四十余载,深刻领会到世间没有一蹴而就的艺术。艺术,就是我们以生命的磨练作为前提,点点滴滴从笔画里体会、提炼的过程。这里,没有捷径。”

“从艺路上的风风雨雨,都是人生的真实,是以生命修炼灵魂的必须,所谓烦恼即菩提——华夏民族伟大的智慧,是永不泯灭的指路明灯。”杨华山说,没有继承就谈不上创新,“传统”依然是国画创作的根本。(文图/刘北南 王梅)

编辑:邢贺扬

关键词:民族艺术 杨华山 中国美术馆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