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收藏·鉴宝>资讯资讯

痴迷古老技艺的90后姑娘

2017年04月24日 09:07 | 作者:记者 吴艳丽 | 来源:人民日报
分享到: 

汕头市博物馆的李韵为金石拓片注入了新活力

李韵颖拓的《巩义石窟寺飞天》。

 

李韵和她颖拓的景教碑碑头。资料图片

“传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根脉之一,不应该就这样湮没掉”,这是李韵的心声。

疾驰的时代,这样的人还多不多?本版将关注这些在创新中传承传统工艺的手艺人,向他们对传统的坚守、对创新的探索表达敬意。 

——编 者

“铭文和图案,是文物重要的价值。只有将其复制,才会让这些因时间久远而不易被识别的文物信息清晰可见。要想复制,除了照相技术还可以通过传拓,它比照相复制得更加清晰和不易变形”。出生于1991年、在汕头市博物馆陈列部工作的李韵,指着手机上的传拓作品照片说。与众多喜欢时尚的90后女孩不同,李韵痴迷的是静雅而精致的传拓技艺,并在其基础上进一步创新出融合高浮雕技法颖拓,为金石拓片技艺注入了新的活力。

“坚持自己的选择,也心疼这么好的东西濒临灭绝”

文物的不易获得以及技艺的专业性,使传拓相对小众,大多为考古学家和收藏家所习,即使是美术类院校也没有相关专业。再加上摄影术等新技术的发展冲击着传拓技艺,全形拓、颖拓更是濒临灭绝。但拓片自兴起之时就颇受藏家青睐——民国时期有一张好拓片换北京一座四合院的故事,2016年《汉莱子侯刻石》拍出了2070万元的高价……近几年,在金石收藏热的刺激、国家振兴中华传统文化的助推下,传拓技艺传习所在国内多地、多个机构相继开展,这门古老的技艺再次走进公众视野。

传拓,一般是将纸质覆盖在碑刻、甲骨、摩崖石刻等金石器物上,用墨打拓,将器物上的铭文和图案等按1∶1的比例转化成纸质媒介保存下来而不伤害文物的传统技艺,其成品拓片能够较为完整地呈现出原物的凹凸变化和纹理质感。

清朝乾嘉时期发展出立体的全形拓,清末以姚茫父为代表发展出颖拓,20世纪末发展出能够对大型的、立体的陵墓石刻及石窟佛像进行传拓的高浮雕传拓等技艺,都不断拓展着传拓的范围。其中,颖拓与其他技艺不同,它是在纸上直接对照文物以1∶1的比例画下来,兼具艺术性和金石碑刻的传真作用,郭沫若评价为“摄影术虽兴,画笔千金价”。

在李韵看来,传拓并不是人人可为,“拓片本身便是一种艺术品,墨的多少、拍板力度等都会影响传拓作品的好坏。对实物三维的理解与修剪,是高浮雕传拓的难度所在。而强调绘画基础的颖拓,更需要手头技艺和艺术品位齐备。我会学习传统传拓技法,因为它们比现当代受素描影响较大的拓片更具金石味”。

在老龄化的传拓从艺队伍中,年轻的李韵备受关注,颖拓更是她的“拿手好戏”。李韵走进传拓的艺术世界也受到家学影响,父亲李德欣热衷金石文化,自上世纪80年代开始收藏了数千件金石拓片。2010年,李韵考入广州美术学院,接受书法和中国画的专业训练后,才真正明白它们的魅力所在,“传拓很吸引我,身边很多人无法理解我为何走上如此小众的艺术道路,但我坚持自己的选择,也心疼这么好的东西濒临灭绝”。李韵大学毕业后便一心投入到研究中,正式开启在传拓领域的耕垦之路。

“结合自己的绘画和书法专长来进行创新”

当下,古老的传拓技艺是否还有创新的可能性?这不但是业界的思索,也是李韵的探索。

李韵先学习了金石文化,然后投入到相对简单的传统传拓之中,并在此基础上尝试颖拓创作。2015年“全国金石拓片名家邀请展”上,李韵的颖拓《小南海石窟》系列被误认为是真拓品,中国传拓大师李仁清表示难以想象这是出自一位少女之手,并将其收为徒弟。在跟随师父学习高浮雕传拓的过程中,李韵对传拓有了更深的了解。

“传拓虽然是传统技艺,但我可以在前人运用擦拓、捶拓和颖拓技法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绘画和书法专长来进行创新”。于是,融合高浮雕传拓技法进行颖拓创作,成为她的创新选择。

李韵的融合高浮雕技法颖拓,赋予了传拓更多的创作自由——对文物中线刻的人物或景象结合高浮雕的视觉效果,通过墨色的深浅变化和空间留白等中国画的透视关系,将其转化为更生动立体的形象。既化颖拓平面拓为立体拓,将二维实物做成三维拓片,又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高浮雕传拓因拓不到某些“角落”而无法完整再现实物原貌的缺憾。

从2014年开始,李韵不断演绎金石文化的精彩:2014年“观音文化节书画名家邀请展”中,融合高浮雕技法的颖拓作品《男相观音》,以及2016年融合高浮雕技法的颖拓作品《小南海供养比丘拓片及题跋》、颖拓作品《巩义石窟寺飞天》等令书画界耳目一新。

李韵正在考虑进行颖拓技艺与绘画创作融合的创作,“这是现在几乎没有人在想的”。一方面,可以将颖拓技艺融入绘画创作之中,以焕发新的艺术韵味。另一方面,将绘画创作的灵动性运用于颖拓之中,如加入颜色表现或形式变化,在似与不似之间拓展颖拓的表现趣味,以满足当代人的审美需求,而这正是她认为的艺术乐趣所在。

“年轻人应该有梦想、有创造,应该对社会有贡献”

除了传承传统传拓技艺、创新颖拓作品,李韵也看到这些技艺在今天大有可为。

把这些技艺运用到对古老拓片典籍的修复与保护之中,是李韵的主要工作。“一些老拓片的损毁和表面粗糙且资料难以查到,以及自上世纪80年代开始国家文物部门为保护明代以上金石文物而禁止进行直接拓片等,都需要通过颖拓来完成”。如在李韵展示的《小南海造像》中,她依据文物脸部的线条走向、通过资料的收集以及想象将其残缺的线条补充完整。目前,她主要对父亲收藏的拓本进行了修复,其中包括对鲁孝王石刻的清末拓本等珍贵藏品的修复。此外,她也曾受当地政府邀请,对汕头海外华侨赈灾石碑进行了抢救性传拓保护等。

她认为,融合高浮雕技法颖拓技艺在保护中国文物方面还可再做一步,例如可以把那些流失在海外的文物拓下来。实际上,只要有了这些文物的高清图片和尺寸,她就能通过融合高浮雕技法颖拓将其拓下。

除了保护与修复文物,古老的传拓技艺对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也意义重大。2017年,李韵的汉画像砖、画像石等数十幅传拓作品在英国伦敦南岸大学孔子学院展出,令英国人震惊,“他们觉得这种技法特别神秘,得知这是我们1000多年的手艺,他们觉得太酷了”。其中,《汉亭长画像》《汉宗布画像》及《伏羲女娲图》更被中国驻英大使馆文化处、牛津大学孔子学院及伦敦南岸大学孔子学院收藏。

同时,李韵也正用自己的方式在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我会通过每年参加民俗文化节的机会,在自己工作室以及去学校第二课堂教课等渠道,纯义务性地教授大人、孩子和学生做拓片,了解这门古老的技艺”。

“传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根脉之一,不应该就这样湮没掉”。作为年轻一代,李韵用自己的创作,不仅致敬了传统,也接通了传统与当代。她说,毕竟“除了追求时尚,年轻人还应该有梦想、有创造,应该对社会有贡献”。

编辑:邢贺扬

关键词:痴迷古老技艺 90后姑娘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