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社情·民意>乐观社会 乐观社会

33年老资格辅导员:为疏导学生每天看一小时"说说"

2017年04月24日 17:55 | 来源:成都晚报
分享到: 

33年老资格辅导员:

寝室矛盾由来已久

脆弱现象始于90后

2010年退休时,杨光惠是成都理工大学信息工程学院党总支副书记。从1977年当高校辅导员起,杨光惠已有33年学生工作经验,算得上是“老资格”的辅导员。

在她看来,寝室矛盾是大学生群体中由来已久的问题,从上世纪80年代起日渐突出。那个年代的学生寝室没有统一熄灯,同一寝室常因晚上关不关灯、几点关灯而意见不一,长期下来就产生了矛盾。

对于失恋效应,杨光惠总结了不同年代大学生的特点,上世纪70、80年代,学校不允许谈恋爱,大家都是地下情,分手了也不敢声张,失恋效应并不明显。90年代,大部分学生还是以学业为重,不会因失恋而意志消沉,因此辅导员的工作也是在学生提出恋爱咨询时,结合自身经历给出引导。进入21世纪之后,学生们失恋效应更明显,会表现出意志消沉、情绪低落,直至影响学业,因此需要辅导员重点对恋爱观、性教育等内容进行辅导。

对于让新一代的辅导员哭笑不得的脆弱学生现象,杨光惠也注意到了。““90后”“00后”多为独生子女,在与人沟通、抗压能力上出现的问题也更突出,辅导员也开始重视心理健康教育。

○专家观点

医治脆弱学生的玻璃心

不能停留于幼儿园式教育

细数大学生的三宗“最”,卓飞、薛蕾、张亦弛三位“最牛”辅导员以及杨光惠均提到了“大学生抗压能力低”。有26年高校心理教学经验,四川省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会会长、西南交通大学心理研究与咨询中心主任宁维卫看来,“抗压能力低是心理脆弱的最直接表现。”宁维卫认为心理脆弱正是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的重要方面。他分析,上世纪70、80年代的大学生吃过苦受过累,十分珍惜稳定的生活,因此心理问题尚未有明显表现。从上世纪90年代后期,大学生以“80后”“90后”的独生子女居多,心理脆弱问题表现得尤为突出。

“这是受到家庭、学校、社会环境等多方面影响。”宁维卫着重从家庭方面分析,“80后”“90后”的父母以“60后”“70后”父母为主,一方面他们“望子成龙”,将大部分注意力集中在如何提高孩子的学习成绩上,在生活上给予过度照顾,反而让孩子的生活独立性降低;另一方面他们思想相对开放,对孩子的教育以鼓励为主,鼓励过度的孩子就成了“打不得骂不得”。宁维卫认为,在大学期间解决学生心理脆弱问题,家长、学校应该多些沟通,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和直面各种矛盾及压力,不应再一味采取“教幼儿园小朋友”这样的“过度保护”方式,鼓励他们用正确的方法进行自我调节,以此顺利完成向社会的过渡。

编辑:梁霄

关键词:老资格 辅导员 疏导 学生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