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社情·民意>你言我语 你言我语

十年寒窗不如一纸国籍:“假移民”上名校为何屡禁不绝

2017年04月25日 17:31 | 来源:腾讯新闻
分享到: 

假移民不断增加,高校难辞其咎

“假移民”巧取豪夺国内高校的教育资源,有人痛惜监管不力,有人愤恨中介贪婪,却很少有人怪罪高校。实际上,“假移民”泛滥,高校难辞其咎。

以假留学生为例,他们花钱买国籍,是为了上国内名校。通常来说,这些人入籍仓促,对所在国的历史、文化,甚至是语言,掌握得非常有限。如果高校审核严格,大部分“假留学生”很难遁形。一位长期从事外国留学生入学工作的老师就曾表示,“(假留学生)这种现象全国各地都存在,只是看高校查的‘严’还是‘松’了,留学生的真假很好判断,关键的态度还在校方本身。”

那么,为何一些高校会对留学生身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过去,留学生来华绝大部分都是自费,按照1998年公布的自费来华留学生收费标准,文科类本科生学费定在1.4万-2.6万元人民币/年,理科类可适当上调。这远高于当时大陆学生每年的学费(3000元左右)。多收一个留学生,就意味着多赚一份钱,高校缺乏严格审核的动力。

随着办学成本上升,有学者认为国内培养留学生的成本已超过了学费。那为何一些高校还是不愿意严格审核?这是因为本校留学生人数增加,不仅意味着自己完成了传播中国文化的任务,还是自己在向世界一流大学迈进的标志(通常来说,留学生规模大小是高等教育的国际化程度和竞争力高低的一个指标)。一些知名度较低的高校,如果严格审核,可能就招不到留学生了。这也给了“假留学生”蒙混过关的机会。

“打肿脸充胖子”式的留学生扩招不变,假移民难绝迹

中国高校注重留学生扩招,其来有自。2003年,教育部确立了“扩大规模、提高层次、保证质量、规范管理”的留学生工作指导方针,扩大规模排在了保证质量之前,其中的导向,各高校自然心领神会。

现在,一些人则把吸引留学生上升到了国家战略的高度,如《中国留学发展报告(2014)》认为,“留学红利”早已成为发达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世界各国竞相推出留学新政策收割“留学红利”。他们所津津乐道的,是国际学生为美国经济发展贡献了超过200亿美元,是留学生成为美国科技创新的中坚,却忽视了国内大学招收留学生的现实。

编辑:梁霄

关键词:十年 寒窗 国籍 名校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