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声·政情>解读 解读

青年的“中年危机”不是为赋新词强说愁

2017年05月04日 09:38 | 作者:杨三喜 | 来源:新华网
分享到: 

1916年,还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攻读哲学博士学位的胡适,将《文学改良刍议》寄给主编《新青年》杂志的陈独秀。1917年1月,《新青年》刊登了此文。胡适在文中提出了文学改良的倡议,呼吁从言之有物、不模仿古人等八个方面入手。随后,陈独秀发表《文学革命论》响应胡适,鲁迅发表了中国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文小说《狂人日记》,掀开了轰轰烈烈的文学革命的浪潮。

如果按照今天的说法,1891年出生的胡适,便是当年的“90后”。26岁的胡适,因为一篇《文学改良刍议》暴得大名。1917年夏天,胡适从美国归来,随后便被北京大学聘为教授。胡适之后继续参与《新青年》的编辑,成为了新文化运动当之无愧的旗手。

2017-05-0271-1

当年像胡适这样的“90后”还有不少,他们在二十多岁的年纪,便意气风发地站在了历史舞台的中央。生逢乱世,才华出众的年轻人,很容易一举成名天下知。时代不同了,没有可比性,但即便是与上世纪80年代末那个充满理想主义色彩时代的年轻人相比,今天的90后们脚步也迈得沉重。

今天的90后最大不过27岁,最小的还没有成年,刚从大学毕业进入社会的那批人,也没有太大的家庭负担,养老压力还言之尚早,其实是比较不容易焦虑的阶段。不管是否已经进入职场,都应是最有拼劲、最有斗志,也最保有理想情怀的群体。

但就算不接受“1988年的中年女子”的说法,也不认同1992年出生的人已经步入中年的定义,但却不能否认“中年危机”或有或无、或隐或现的开始困扰90后。新华网的一个大型网络调查《90后真已陷入“中年危机”?》显示,虽然六成网友不认同90后算中年人,但却同意90后遭遇“中年危机”这个说法。

这种弥漫在90后群体中的社会心理状态,不管是不是伪概念,都是对当下现实生活的反映,不是空穴来风,也不是为赋新词强说愁。

编辑:李敏杰

01 02

关键词:年轻人 买房 中年危机 青年 胡适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