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社情·民意>你言我语 你言我语

骗钱财、窃隐私、跑流量 APP三大陷阱困扰用户

2017年05月04日 11:30 | 作者:许晴 蒋齐光 | 来源: 人民日报
分享到: 

4月17日,北京市通信管理局发布通告,对北京地区手机应用商店的各类手机应用软件进行抽测,共发现39款违规手机应用软件,已要求相关手机应用商店下架处理。

1月,工信部对46家手机应用商店进行技术检测,发现了多个应用商店的34个应用不合格,涉及违规收集使用用户个人信息、恶意“吸费”、强行捆绑推广其他无关应用软件等问题。

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和网络资费的降低,各式各样的手机应用日益深入我们的日常生活。庞大的消费市场也催生了手机应用的蓬勃发展,2016年全球手机应用软件数量已经达到520万,较2015年增长近20%。

事实上,手机应用良莠不齐的现象一直让人诟病。恶意应用诱骗欺诈,随意吸费,破坏系统;山寨应用“傍名牌”,窃取用户专有信息和个人隐私;不必需的预装应用形同鸡肋,挤占手机内存,甚至偷跑流量。手机应用的种种问题,亟待加快解决。

搞欺诈 侵钱财

恶意应用“伤人”

“刚才手机没反应了,显示‘恭喜你的手机被锁了!联系××××××,支付20元购买解锁密码。’我该怎么办?”

“最近下载了一款手机游戏,前几天收到短信提醒,发现欠了很多话费。什么‘吸走’了我的费用?”

“一款手电筒软件,为什么要获取我的联系人、短信和照片?”

诱骗欺诈、捆绑下载、恶意扣费、窃取隐私、破坏系统……恶意应用层出不穷,智能手机用户苦不堪言。4月19日,国家互联网应急中心发布的《2016年我国互联网网络安全态势综述》显示,2016年在中国移动互联网发现恶意程序205万个,较2015年增长39%,近7年来持续保持高速增长趋势。业内人士表示,作为恶意程序重要传播载体的恶意APP,在正规网站上传播的途径虽得到控制,但通过非正规应用商店途径传播恶意APP的数量还在继续增长。

互联网分析师于斌认为:“现在开发一款应用只需要八九千元。恶意应用之所以大行其道,主要在于开发成本和准入门槛太低。”

此外,手机系统安全性不足,用户安全意识淡薄,也给恶意程序提供了滋长的空间。4月16日,国家质检总局在近期检测的40批次智能手机样品中,发现13批次样品后端信息系统存在信息安全漏洞。

无论何种智能手机应用程序,最终都必须在某个应用商店上架,方可提供下载链接。腾讯研究院的调查显示,近1/4的手机病毒感染渠道是应用商店。解决恶意程序问题,需对应用商店加强管理。去年,网信办和工信部分别发布《移动互联网应用程序信息服务管理规定》和《移动智能终端应用软件预置和分发管理暂行规定》,均要求应用商店对应用程序提供者进行真实性审核,起到监管作用。

小米公司介绍,如果希望在小米应用商店上架自己的应用,个人开发者需要提供身份证号和手持身份证的照片,企业开发者则需要提供营业执照或组织机构代码证。

“开发者‘实名制’落实得好的话,一旦发现恶意应用,就可以‘拔出萝卜带出泥’。相关管理部门也应当建立起白名单和黑名单制度,实现‘良币驱逐劣币’。以前想的是亡羊补牢,现在则应该未雨绸缪。”中国政法大学传播法中心副主任朱巍说。

编辑:梁霄

01 02

关键词:钱财 隐私 流量 用户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