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社情·民意>乐观社会 乐观社会

“螺蛳壳里做道场”——雷达装配工人刘零军的“匠人”之路

2017年05月09日 11:23 | 作者:郑生竹 | 来源: 新华社
分享到: 

第一艘国产航母4月26日下水了。对刘零军来说,有种孩子交了作业后的轻松感。

刘零军是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十四研究所一名装配钳工。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十四研究所主要生产雷达。刘零军的工作是将各种精密零件组装集成为雷达整机,从1983年部队退役入厂算起,这份“手艺活”他一干就是30多年。

“我们的工作是在螺蛳壳里做道场。”刘零军说,雷达是一种高度集成的机电高科技产品,有时,要在一个几十厘米大小的空间里装配数百个精密零部件,每一个零件都必须做到精细处理达标,相互间必须控制严格指定的尺寸、形状和位置关系,精度最高可达头发丝的几十分之一。

为了让记者听懂,刘零军通俗介绍自己从事的工作。

车、钳、铣、刨、磨是结构产品制造的常见工种,刘零军说,如果说前端的零部件加工制作是“雕刻家”,装配工作就类似“建筑师”。

“有的零件精度虽然只差了头发丝的几分之一,但作用放大到100多公里距离后,误差就呈指数级放大,被锁定目标就不知道偏差到哪里去了。”

当年,刘零军从部队退役到十四所工作,亲朋建议他去所里的行政管理岗位工作,但父亲的一句“荒年饿不死手艺人”的劝告,让他坚定了发挥所长、靠技术吃饭的信念。

在部队期间和进入工厂之初,刘零军帮战友和工友们修理好了数以千计的机电产品。

“画画、无线电、手工制作是我小时候的兴趣爱好。”刘零军说,从小他对机械结构有兴趣,看到有“内涵”的机器都想拆开来看看,再尝试恢复。

小时候的兴趣爱好对刘零军后来的装配工作有帮助,但装配雷达这种高精密性的军工产品,可不是小孩子过家家,也不能仅凭兴趣支撑,需要自我加压的艰苦锤炼和方向突破,以及要将工作做到极致的理念。

“军工科研时常要顶着朝阳离家上班,下班时已是星星满天,走出工厂腿也软、头也晕。”刘零军说,很多时候雷达装配过程中遇到的技术和时间节点难题,常常要两三天待在厂里连轴转去攻克。

军品雷达的一些精密器件价值高达几十万元,装配钳工在装配过程中,要“谋定而后动”,不是“摸着石头过河”,不能搭积木式地盲目拼装,因为稍有不慎,前期的价值叠加和时间成本就会消失。

“到我们精密装配这个环节,集成度和价值度都很高,层出不穷结构难题常常是首次出现,没有成功的保障手段可以借鉴,这时必需要把‘方法’想在前面。”刘零军说的“方法”就是日常的拓展学习、深度思考,也是多种知识融会贯通应用之后的对症创新。

除了做好本职工作,刘零军还在工作之余研发了几种装配“神器”。在雷达制造技术中,精密滚动轴承是关键外购件,但市场上的轴承质量很难鉴别,他研发的“轴承旋转精度综合检测平台”破解了这个难题,保证了出厂雷达的品质。

“微波的工作环境里一旦有潮气,就会发生高压打火,功率就上不去,雷达的作业距离就没保障。”刘零军说,自己发明的“气密检测多用组合技术平台”适用于约千种检测接口,大大提高了雷达装配气密工作的效率。

“遇到复杂问题不要绕着走,很多东西需要有意识积累,面对挑战要不服输,不放过难题,不放过自己。”刘零军和他的团队以一丝不苟的作风,超十年没有一次质量事故,诠释了大国工匠的有为和贡献。(记者 郑生竹)

编辑:梁霄

关键词:螺蛳壳 雷达 装配 工人 刘零军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