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社情·民意>你言我语 你言我语

产业寒冬、收入下降 东北部分老工业基地工人群体咋样了?

2017年05月09日 13:35 | 作者:李凤双 邹大鹏 范迎春 杨思琪 | 来源: 半月谈网
分享到: 

大庆油田两名技术人员对随钻仪器进行维修养护

“孔雀东南飞”与“凤凰还巢”共舞

一排排红砖楼整齐划一,有的房龄甚至已超出不少年轻工人的年龄,东北制造业国企工人老王的家就在这片楼区内,简单的装修、整洁的房间、墙上的劳动奖状记录着这个工人家庭的奋斗史。“孩子刚去外地读大学,等她毕业稳定了,我也要到南方去闯一闯。”老王说。

“有技术的能人10多年前就‘孔雀东南飞’了,近期又有不少骨干被挖走或主动外出找机会。”经历过多轮改革、破产重组的老王见证了企业的兴衰。他说,从人员鼎盛时的2万多人,到如今的6000多人,一些钳工、车工、焊工等高级技师陆续流向广东、上海、浙江、山东、天津等地,也有集中在东北三省省会城市的。与此同时,大量集体工、临时工等也都下岗,在当地或外出从事体力劳动谋生。

“我们企业的一个高端人才,甚至被挖到国外工作,年薪超过50万元。产业人才意味着高质量的技术和创新。有的能手随便到一些私人制造企业去指点一下、解决一下维修难题,每月就是几万元。”一位产业工人说。

在大量产业工人走出去的同时,不少高技能工人也开始“凤凰还巢”,龙煤集团双阳煤矿的季长文就是其中之一。

49岁的老季是公认的技术能手,因为对企业没信心,2014年远赴山西打工。“听说矿上改革后效益好了,大量裁员后不养闲人了,工友们收入大幅提高,我去年在企业书记几次邀请后终于下决心回来了。”他说,通过公开竞聘改变国企的老样子,过去有活催着干,现在是抢着干,工资分配更公平;该上的上、该下的下,过去岗位上犯了错误找关系还能调到其他岗位,现在是一票否决……这些环境的改变让大家找回了信心、看到了希望。

不只是传统产业工人,新兴产业工人也在“东北归”。“东北雄厚的科技资源,优质的产业工人队伍,都是企业发展的要素支撑,而新的就业机会和岗位激励自然会吸引更多本土人才返乡和外来人才扎根。”一位特种材料制备私企负责人说。

从100人到1000人,平均年龄32岁,博士50人,硕士208人,院士、长江学者纷至沓来……哈工大机器人集团在成立一年多时间,破解了人才留不下、进不来的难题。

“传统企业没有进行信息化和工业化改造,还要求人才用新知识去适应老行业,这种状态下,人才流失是必然的。”中国科学院院士、哈尔滨工业大学副校长韩杰才认为,留住优质产业工人,创新发展环境非常重要。

编辑:梁霄

关键词:产业 寒冬 收入 下降 老工业基地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