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人物·生活>聚·焦点聚·焦点

陶文昭:准确把握文化自信的深刻指向

2017年05月09日 15:35 | 作者:陶文昭 | 来源:辽宁日报
分享到: 

作者: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陶文昭

文化自信的更高指向:中国自信

提出文化自信,是在既有的“三个自信”基础上做加法。在逻辑上,从“三个自信”到“四个自信”,与从“四个自信”到五个自信,或者更抽象地从N个自信到N+1个自信,是一回事。

自信做加法,可以沿着不同领域和不同层次扩展。诸如与文化自信相对应的经济自信、科技自信、军事自信等,又如与“三个自信”相对应的层次稍低的学术自信、艺术自信、政策自信等。可以预见,这种加法或将还会做下去。

每增加一个自信,不仅是自信数量的增加,而且是自信整体性、系统性的增强。需要指出的是,这种整体性、系统性不仅是线性地增加、平面地扩展,而且是由点及面、由面而立体化的。比如说,“三个自信”即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总的来说是共时性的自信,是同一个层次和同一个平面的自信,而提出文化自信,与原有“三个自信”不是一个层面的自信,是一种历时性的自信。从“三个自信”到“四个自信”,就是在平面维度加上时间维度,自信就具有立体性,这也是自信在整体性、系统性上的一种飞跃。

而整体性、系统性的自信,最高的最大的乃至终极的指向,就是中国自信。因为中国自信包括各个方面、各个层次的自信,是集大成的自信。实际上,我们已经开始点出“中国自信”“民族自信”这样重大的命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今世界,要说哪个政党、哪个国家、哪个民族能够自信的话,那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民族是最有理由自信的”“让中华民族以更加自信、更加自强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站立在960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土地上,吸吮着中华民族漫长奋斗积累的文化养分,拥有13亿中国人民聚合的磅礴之力,我们走自己的路,具有无比广阔的舞台,具有无比深厚的历史底蕴,具有无比强大的前进定力,中国人民应该有这个信心,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有这个信心”……这些论述中,有关中国自信等更宏大的自信已经呼之欲出了。

文化自信的更深指向:历史自信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这一系列“更”,说的是文化自信的特殊地位。具体而言,基础、深厚、基本、深沉指深度,广泛指广度,持久指长度。

“更”是一种比较,是文化自信与“三个自信”的比较。“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定文化自信”“中国有坚定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其本质是建立在5000多年文明传承基础上的文化自信”。这表明文化自信与“三个自信”不仅是并列的关系,“说到底”“本质”的话语具有明显的递进含义。

文化自信实质上是历史维度的自信。文化与历史具有极为紧密的关系,中国悠久的历史沉淀了深厚的文化。“历史文化”在很多场合是连在一起使用的。“历史不能任意选择,一个民族的历史是一个民族安身立命的基础”。不论发生过什么波折和曲折,不论出现过什么苦难和困难,中华民族5000多年的文明史,中国人民近代以来170多年的斗争史,中国共产党90多年的奋斗史,中华人民共和国60多年的发展史,改革开放30多年的探索史,都是我们经历的一切。我们讲文化自信,既有5000多年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又有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这个历史角度,既有古代的,也有近代的,还有当代的。历史是一条河流,当历史渐渐远去的时候,它沉淀、延续和保留下来的,让人们看到的往往就是文化。

文化自信是一种扎根历史的稳定的自信。一个国家和民族在历史发展进程中,难免起起伏伏、曲曲折折。如果只依照短期乃至一时的情况,自信就是不稳固的,甚至是大起大落的。只有超越一时的成败,从更长时间段的大历史审视问题,自信才能根深蒂固、行稳致远。从纵向上看,中华民族历来对自己的文化有着强烈的认同感和自豪感。然而,近代以来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文化自信受到极大损伤。直到新中国成立,我们在革命、建设和改革过程中才逐步回归自信。从横向上看,当今各国之间交流很广很深,相互比较中各有优劣长短。只有坚定文化自信,才能在全球化中保持自主性,以甄别文化优劣、应对文化冲击,从而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文化自信的更切指向:治理自信

一方面,要认识文化自信之深。“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灵魂”“标识”,这是最深的一面。

另一方面,要认识文化自信之切。凡是过去,皆为序章。历史、现在、未来是统一的。坚定文化自信,不仅是对历史的认知,而且是对历史的运用,突出地将文化自信体现到治国理政之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是一面镜子,从历史中,我们能够更好看清世界、参透生活、认识自己;历史也是一位智者,同历史对话,我们能够更好认识过去、把握当下、面向未来”。文化自信的更进一步,就是面对当下的国内国际问题显示出的治理自信。

对内自信地推进治国理政。治国理政的目标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必须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还要坚定文化自信。今天的国家治理体系,是在我国历史传承、文化传统、经济社会发展基础上长期发展、渐进改进、内生性演化的结果。中华文化强调“民惟邦本”“天人合一”“和而不同”,强调“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强调“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主张以德治国、以文化人,强调“君子喻于义”“君子义以为质”,强调“言必信,行必果”,强调“与人为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出入相友,守望相助”“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扶贫济困”……这些思想和理念都为治国理政提供有益启示。

对外自信地贡献中国方案。随着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日益发展,当今世界处于一个深刻变革的时代。世界治理中出现各种问题,呼唤探索新的治理方案。中国作为兴起的世界大国,应该而且可以有更大的担当。“世界那么大,问题那么多,国际社会期待听到中国声音、看到中国方案,中国不能缺席”。我们要围绕世界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着力提出能够体现中国立场、中国智慧、中国价值的理念、主张、方案,在“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中,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编辑:位林惠

关键词:文化自信 中国 民族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