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收藏·鉴宝>资讯资讯

中国文物交流中心助力“一带一路”

2017年05月12日 15:21 | 来源:北京商报
分享到: 

素有“印度洋上的珍珠”之称的斯里兰卡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沿线的重要国家。2014年9月,中斯两国启动科伦坡港口城项目,这个直接投资14亿美元、带动二级开发投资约130亿美元的项目,既是中国“一带一路”的重点项目,海上丝绸之路的关键一站,也是斯里兰卡迄今最大的外国直接投资项目,被当地人誉为未来的“希望之城”。今年是中国和斯里兰卡建交60周年,也是两国签署《米胶协定》65周年。中斯两国都会组织一系列庆祝活动,包括政事访问、文化交流、组织展览、发行宣传出版物等。

日前,国家文物局中国文物交流中心副主任赵古山在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说,4月17日-20日,中国文物交流中心工作组到访斯里兰卡,落实在斯举办“21世纪海上丝路文物展”。在斯期间,工作组会见斯教育部常秘海地阿拉奇等,就展览细节进行磋商,考察多处展览场地,初步与斯方达成共识,有效推进展览的落实,并计划于8月在斯国家博物馆展出。

古为今用  助力“一带一路”

在谈及国家文物局中国文物交流中心在国家实施“一带一路”的战略过程中发挥什么样的作用时,赵古山说:“中国被称为文明古国,华夏五千年是要拿东西出来说话的,文物便是最佳载体。它们以最直观的方式,让世界见证中华民族绵延不绝的生命力。我们中国是海上丝绸之路、陆上丝绸之路东方的发起点,把文物集中在一起,大家共襄盛举,让大家看一看‘一带一路’古代是怎么互相影响、互相促进,起到这个作用。文物等于是文明的一个见证,是非常珍贵的。”

2013年以来,中国文物交流中心几次把自己民族最珍贵的文物拿出去展览,拿到对方国家去展览,都在所在国引起了很大的轰动,展示了中华文明的独特魅力与无限精彩。比如说2014年中法文化年期间,10月22日“汉风——中国汉代文物展”在法国吉美博物馆展出,习主席和奥朗德总统共同担任监护人。习主席还亲自为展览题写序言,这也是习主席首次担任大型中国文物展览监护人。2014年12月15日-2015年1月15日在坦桑尼亚国家博物馆举办“牵星过洋——中非海上丝绸之路历史文化展”。2014年12月-2015年3月,为庆祝中马建交40周年,中国文物交流中心与马来西亚博物馆局联合举办“颐和园珍宝展”。

2016年10月,为配合我国领导人APEC和中拉文化年的出访,宣传和弘扬中国文化,由中国文化部、国家文物局、中国驻秘鲁大使馆及秘鲁文化部主办的“天涯若比邻——华夏瑰宝秘鲁行”大型文物展在秘鲁国家考古人类历史博物馆举办。2016年11月21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和夫人彭丽媛同秘鲁总统和夫人共同参观展览。习主席指出,中拉文化友好交流源远流长,两国人民虽相隔万里,但心灵相通,情谊深长。文明互鉴是增进中拉人民友谊的桥梁、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动力、推动世界和平的纽带。这是中国赴秘鲁的首次大型综合性文物展览,121件(组)展品汇集了威武雄壮、闻名世界的兵马俑,纹饰精美、含义深邃的玉器,功能独特、造型凝重的青铜器,以及反映周秦汉唐社会生活和清代宫廷生活及中西交流的精美文物。

新思路  新梦想

赵古山还谈到面对新时期、新机遇,中国文物交流中心在展现方式上也在革新,变单向为双向, 2016年1月习主席国事访问了沙特阿拉伯,与沙特阿拉伯签署了一系列战略合作的协议,宣布中沙建立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而且《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文物局与沙特阿拉伯王国旅游和民族遗产总机构关于促进文化遗产领域交流与合作的谅解备忘录》,在这个谅解备忘录的基础之上,2016年12月20日,由中国国家文物局、国家博物馆、沙特阿拉伯王国旅游和民族遗产总机构主办,中国文物交流中心承办“阿拉伯之路——沙特出土文物”展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展出。

沙特地处沙特阿拉伯半岛,是古代非常重要的交通要道,这个展览里出现的香料之路、朝圣之路,它是几条重要的商路通道,也是“一带一路”重要的地点。中国实际唐代就有和阿拉伯联系的经历和交往,历史上都有记载。的确,通过这个展览能够把“一带一路”的重要国家联系起来,在文化上进行交往、进行联系。为“一带一路”国家的战略提供一个历史上的依据。在今年3月16日,“阿拉伯之路——沙特出土文物”展在中国国家博物馆西大厅举行了隆重闭幕仪式。在闭幕式前,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和沙特国王萨勒曼共同参观了沙特出土文物展。习主席指出,此次展览是双方落实就共同推动文明对话,加强不同文化交流互鉴,两国签署促进文化遗产交流合作协议,加强文化交流合作的一项成果,是中沙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的重要体现。

文化交流  汉字之美

赵古山说1971年中国文物交流中心由周恩来总理发起,中日邦交正常化是第一代国家领导所奠定的,近年中日关系虽受波折,但存在改善前景。为纪念中日邦交正常化45周年,由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中国文物交流中心与日本中国文化交流协会、黄山美术社等机构合作举办的“唯一的汉字,唯一的美——汉字的历史与美学”日本巡展第二站展览于今年3月24日在京都市美术馆隆重开幕。正如日本中国文化交流协会常任委员竹内浩一所说,“中国和日本共同拥有汉字文化,对两国具有特殊意义。汉字不仅是语言交流的符号,也是沟通中国、日本等东亚国家文化的纽带;从汉字衍生出的书法、篆刻等丰富多彩的视觉艺术形式,深受中日等国民众的喜爱。希望通过本次展览可以增进日本人民对汉字的了解、加深对汉字的喜爱,并以此促进中日两国之间的文化交流和民间友好”。 中国文物交流中心希望这样的巡展能够成为促进中日加强理解、加深友谊的又一座“金桥”。

理念、实践呈现中国智慧

当记者问及近年来文物展出的数量和质量都在不断提升,是何原因促就的?对未来发展有什么愿景时,赵古山认为,首先是观众内在的文化需求是文物展览水平不断提升的关键;其次,是国内相关博物馆的场馆越来越先进,达到了世界水平;再有就是交流中心有非常好的文物,三点结合促进观众提升展览的期望值,反过来也促进文物展越办越好。通过展览之外的方式来向观众更多更好地介绍文物背后的故事,让文物活起来、让文物动起来,吸引更多的观众到博物馆参观。

中国文物交流中心利用3D触摸屏,全方位把文物全部扫描下来,通过触摸屏反复打开它、旋转它,看它的各个角度,达到文物活起来的效果。通过VR系统,还有AR,增强现实,让文物更加的深入人心,让人和文物互动更多,增强文物的吸引力。中国文物交流中心将一如既往策划、举办品质优秀、内涵丰富的众多对外交流精品展览,让中国观众领略世界各地文化遗产精品,感受中国与世界文化相互交融、共同发展,为丰富观众们多姿多彩的精神文化生活继续做出自己的贡献。

编辑:杨岚

关键词:文物 中国 交流中心 中国文物交流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