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人物·生活>集·言论集·言论

夏福斌:道德失调使个体做出补偿性行为

2017年05月16日 13:54 | 作者:夏福斌 |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分享到: 

作者:黑龙江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 夏福斌

“我是一个诚实的人”、“我是一个值得信任的人”,人们对自己的道德形象通常有这样的信念。然而,由于利益的诱惑,在日常生活中人们会经常性地做出撒谎、欺骗等不道德行为。这种个人行为与道德自我的不一致使人陷入内在的道德冲突中。在道德冲突状态下,人们可能做出道德行为来维护道德自我,也可能做出不道德行为以获取个人私利。后一种行为仍会使个人处于道德失调之中,继而促使个人做出补偿性的道德行为来解决道德失调。由此可见,道德失调扮演着守护者的角色,确保个人做出道德行为。

道德失调是一种内在心理紧张状态

道德失调是指个人不道德行为与保持道德自我形象的需要和期望之间不相一致所引起的内在心理紧张状态。这种不道德行为必须是违反了绝对社会标准,而不只是个人信仰和标准的背离。其行为后果可以是羞愧、内疚等负向道德情感,也可以是被发现后的有形物质损失,如罚金、判刑等,且这些行为后果能够威胁到个人的道德自我和道德认同。

道德失调可能发生在不道德行为之前,也可能出现在其之后。前者是预期道德失调,即个人打算做不道德行为时体验到的道德失调;后者是事后道德失调,即个体在已经做出了不道德行为时经历的道德失调。这两种类型的道德失调起到一个类似安全阀门的作用,双重监控并调整个人行为,直至主体做出道德行为。在第一重监控机制中,预期道德失调起到预警作用,个人可能会行使道德自控、做出道德行为来解决道德失调,也可能采取道德合理化做出不道德行为,如果个人做出不道德行为就会进入第二重监控机制。在第二重监控机制中,事后道德失调会使个人做出补偿性行为以便恢复道德自我形象。当道德情境中的道德标准非常具体明确时,个体会通过道德自控做出道德行为。但如果道德情境中缺乏道德标准或道德标准模糊不清,个体就会趁机混淆对与错,通过道德合理化做出不道德行为。

道德自控促使个体做出道德行为

在道德失调时,个人通过自控来遵守道德标准,维护道德自我,禁止为获取短期利益做出不道德行为。人的自控过程包括道德失调识别和道德失调解决两个阶段。识别道德失调受到整合归类思维、心理关联性(行为一致性)以及行为自我诊断三方面影响。整合归类思维是把自己的行为归类在一个更大的框架内来考察其叠加的整体危害,而不是孤立看待单个行为的危害,因而有助于识别道德失调。心理关联性反映了个人感受到的当下自我和将来自我的稳定性和一致性。高心理关联性者注重长期利益,因而强调现在行为与将来行为的一致性;而低心理关联性者偏好短期结果,认为现在的行为与将来的行为是不同的,因此前者更易识别道德失调。行为自我诊断是分析自己将做的行为与道德自我的关联程度。如果认为自己的行为不会损害道德自我,那么他就难以识别道德失调,反之亦然。在道德失调解决阶段,关键是事前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估计出克服诱惑、做出道德行为的难度和努力程度,以防因准备不足而导致自控失败。同时也要合理使用自控策略。一种有效的方法是通过自我奖励提高道德行为动机,通过自我惩罚降低不道德行为动机。个人还可以采用回避接近的模式,远离激发不道德行为的诱因和环境以降低道德失调。此外,个人也可以通过设置具体明确的行为目标和高期望来激发自己的道德行为。

当然,自控有时也会导致个人做出不道德行为。按照自控力量理论,个人在自控过程中需要消耗自控力量,自控力量是一种认知资源,这种认知资源能用来抵抗、改变或禁止来自习惯、学习、情境以及生理上的反应。所有的自控行为都依靠同一个认知资源,而人的认知资源是有限的,而且当前自控行为在消耗资源的同时,也减少了后续自控行为可使用的资源数量。所以,随着自控力量的使用,自控资源会耗竭。研究表明,自控力量的耗竭将会使自控系统失去作用,进而使个体做出不道德行为。

编辑:位林惠

1 2

关键词:道德 补偿 标准 个体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