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党派·声音>统一战线 统一战线

让少数民族群众更好地融入城市

2017年05月17日 15:26 | 来源:中国民族报
分享到: 

编者按: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进入了各民族跨区域大流动的活跃期。据统计,目前我国约有三分之一的少数民族人口常住在城市,城市已成为民族工作的重要阵地。

为做好新形势下的城市民族工作,国家民委自2011年起,分6批在全国2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35个市、市辖区、街道,开展了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管理体系建设试点工作,以试点来带动有关地方发挥自身优势,走出各具特色、行之有效的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管理之路。2015年,国家民委启动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管理示范城市建设工作,并确定武汉、广州、深圳、宁波等两批共12个示范城市。

近日,在国家民委政策法规司、文化宣传司的组织下,部分中央媒体前往深圳、上海、南京等地,近距离感受当地的典型做法和先进经验。

城市民族工作在我国民族工作全局中具有重要地位,事关城市工作和民族工作两个大局。自去年1月全国城市民族工作会议召开以来,各地党委、政府迅速行动起来,认真贯彻落实会议精神,健全体制机制和工作格局,并结合各自实际进行了有益探索。从成立针对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服务管理平台,到探索建立相互嵌入式的社区结构和社区环境,从依法保障各族群众合法权益,到推进城市民族工作制度化、规范化、精细化……一系列强有力措施的初衷,是为了让城市更好接纳少数民族群众、让少数民族群众更好融入城市。

政府购买服务

开辟民族工作社会化新领域

去年底,生活在深圳市福田区红岭中学附近的居民欣喜地发现,学校北边多了一面民族团结文化墙,在这面长达290米的墙上,采用浮雕和壁画彩绘相结合的形式,分96块对我国56个民族及其主要节日作了简要介绍。以卡通形象设计展现的民族团结宣传画,融教育与观赏于一体,成功吸引了路人驻足。

红岭中学地处市中心,来往的人很多。“民族团结文化墙展示了我国各民族的风采,体现了各民族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的生动局面。”在深圳生活多年的云南景颇族居民孔丽说,之前这面墙上贴满了小广告,与周边环境格格不入。改成民族文化墙后,用生动形象的宣传方式向各族居民传递民族团结、和谐、文明的正能量,非常好。

看似简单的行动,却体现了民族工作部门在推动少数民族流动人口融入城市的努力。去年夏天,当地民族工作部门经过实地调研,决定出资邀请广州美术学院深圳研究实践基地相关人员对民族团结文化墙进行设计、绘画,并将民族团结文化墙作为民族团结文化进校园、进社区的重要举措,向各族居民展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文化特色。

“深圳市现有少数民族流动人口92.6万人,为了使各族群众共享特区改革发展成果,我们大力倡导‘来了就是深圳人’的观念,以政府主导、政策引领,撬动社会力量,多元参与,帮助少数民族群众更好地融入和适应城市生活。”深圳市民宗局副局长王子建对记者说,设立文化墙是为了表明深圳取得的巨大成就离不开各族群众的参与。

对一些民族工作部门而言,编制人数少、工作力量有限,是客观存在的问题。因此,通过政府财政经费购买相关服务,用专职社工应对少数民族流动人口进入城市后的心理落差、文化差异、急难救助等突出问题,成为不少城市帮助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更快地适应城市生活的有效举措。

从2012年开始,深圳福田区民宗局就以购买服务的方式,向深圳市社工服务中心购买3名专职社工开展民族服务工作。通过设立少数民族服务咨询专线、少数民族诉求网络邮箱等途径,从专业角度为少数民族群众提供服务和帮助。

“他们咨询的主要问题集中在对民族政策的不了解及适应城市生活方面,而一些矛盾纠纷的产生,绝大多数是因为缺乏沟通交流导致的。”有着多年服务少数民族群众经验的社工张晋对记者说,目前工作重点是为少数民族弱势群体及困难家庭建立服务档案,并开展相关法律法规的宣讲。

社工作为第三方,拥有专业的心理学知识,在调解涉及民族因素的各类矛盾纠纷中,他们能很好地使当事人情绪稳定,为事件的和平理性解决赢得时间和空间。不仅是在深圳,为适应城市民族工作的新形势,上海市民族工作部门也从2015年开始,试行开展政府购买专业社工服务项目,探索体制外服务少数民族群众的模式。

上海市黄浦区民宗办的民族工作特色品牌“小刘热线”,自2004年初设立以来,共为2万余人提供婚姻介绍登记服务,涉及25个民族成分。为了让“小刘热线”更好地服务城市民族工作,2015年,黄浦区民宗办将其升级为“小刘热线伴你行”少数民族志愿者工作室,服务职能包括相约鹊桥部、健康保健部、教育咨询部、法律咨询部和“明珠之星”舞蹈团等。

也是在这一年,黄浦区民宗办决定每年出资20万元,以“小刘热线伴你行”为平台,利用专业社工掌握社会管理、社会服务的理念与方法,使其在民族工作领域发挥重要作用。去年,工作室还开设了“小刘热线”公众微信号,成为区民宗办运用“互联网+民族工作”的思维模式做好民族工作的载体。2016年,该工作室被国家民委评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示范单位”。

“政府购买的项目好不好,我们还将探索建立第三方评估机制,通过服务的回访制度与评议制度,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不足,积极加以改进,最终让少数民族群众满意。”黄浦区民宗办主任徐惠江说。

设立服务平台

依法维护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合法权益

李渊是深圳市司法局的一名普通公职律师,而他的另一个身份,是深圳市少数民族法律援助工作站站长。

在接受采访时,李渊向记者展示了一份他最近胜诉的法院判决书。这份由深圳市南山区人民法院4月26日作出的民事判决书显示,判决罗某向法某支付232万元货款及每年24%的违约金,法某的诉讼请求基本获得全部支持。“这是一个比较典型的合同纠纷案。”李渊说,原告法某是来自青海省贵德县的回族牧民,为了脱贫致富,他和全村119户村民上山采摘虫草,然后集中起来带到深圳出售,但购买方罗某却一而再、再而三地拖欠货款。经过李渊的劝说,法某一行决定通过法律途径维护村民们的合法权益。

“少数民族群众到工作站求助,就是想解决问题的。对我们律师而言,所能做的就是用心尽力地去帮助他们,用法律维护他们的合法权益。”李渊如是说。

据统计,从2012年深圳市少数民族法律援助工作站成立至今,共解答少数民族群众来电及现场咨询1800多人次,办理少数民族法律援助案件126宗,为少数民族群众挽回经济损失800多万元。

如今,深圳在条件成熟的街道成立了少数民族法律救助工作站,形成市、区、街道三级法律援助网,以解决少数民族群众涉法涉诉问题。

为大力提升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获得感,许多地方都将民族事务充分纳入社会治理和服务体系之中,并成立了针对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服务管理平台,依法维护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合法权益。

南京市自2012年被国家民委列为全国第三批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管理体系建设试点城市以来,在全市建立了由市领导牵头,市委、市政府25个部门参与的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管理联席会议制度,将服务范围扩大到解决子女上学、户口登记、经营场所、房屋租赁等方面,基本构建起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管理的组织和制度体系。

上海市虹口区凉城街道建立来沪少数民族创业就业服务社,帮助少数民族群众更好地就业、创业;嘉定区江桥镇通过建立民意表达机制,每月汇总一次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诉求,并邀请法律工作志愿者为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提供法律援助。

……

一系列贴近实际、因地制宜的举措,为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更好地融入城市提供了可推广和借鉴的经验。

有效整合资源

推动建立相互嵌入式的社区环境

“民族和融亲如一家,竭诚服务凝聚众心。”来到南京市秦淮区朝天宫街道七家湾社区服务中心,记者被门口这幅刻在黑板上的绿字吸引了。在这幅横批为“民族之家”的对联下,简单的绿色线条勾勒出了回族独有的门饰风格。

朝天宫地区曾经见证了自六朝以来北方少数民族和江南汉族长期杂居、相互学习融合的全过程,形成了多民族利益兼顾的历史文化共同体。如今,有11.6万居民常住在周边的11个行政社区,包括回、满、蒙古等16个少数民族成分的居民共6865人。其中,回族居民6521人,占全市回族居民总数近1/10。

“社区民族工作是城市民族工作的重要载体。”朝天宫街道工委书记张振荣对记者说,近年来,在上级党委、政府和民宗部门的帮助下,街道打破社区行政边界,筹建了枢纽式平台“南京七家湾民族之家工作站”,通过整合七家湾、评事街、冶山道院等社区资源,为少数民族群众提供生活、文化、维权等一站式服务,努力探索推动建立相互嵌入式的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

为了不断优化团队资源,去年11月,在江苏省民委的关心支持下,民族之家工作站还专门招聘了一名新疆籍维吾尔族大学生,帮助解决街道日益增多的新疆籍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困难。

“目前,七家湾民族之家的服务覆盖全街道11个社区,同时将服务半径拓展到了全市,还主动承接了省、市、区各级民委关于城市社区民族工作的一些服务试点探索工作。”南京市民宗局局长苏宇红介绍说,工作站还牵头各社区,联动驻街机关、在地企业、各类院校和宗教单位,以民生为导向,整合打造了“四维互嵌”民族工作服务体系,开展泛政务服务、泛生活服务、泛教育服务等。

以泛政务服务为例,工作站联动街道辖区内近20家市直以上机关,依托“在职党员进社区”平台,大量开展民族团结主题的党员志愿服务;强化街道自身服务能力,开设了少数民族服务窗口,实现少数民族户籍家庭“一户一档”、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网格挂包”和“随到随建档”。

从就业、就医到社保、子女入学,社区成为少数民族流动人口解决生活实际困难的重要平台。与七家湾社区一样,上海市黄浦区打浦桥社区积极整合街道各居委会、图书馆、社区群众文体团队联合会、社区学校、志愿服务中心、街道相关职能科室和场院所等资源,形成了民族工作共建共管、通力合作的良好局面。

两年前,凭借着在民族团结进步活动方面的出色成绩,打浦桥社区文化活动中心被确定为上海市首批八个民族团结宣传教育示范基地之一。该中心面积5600平方米,年均参与和服务6700多人次,拥有38间满足各民族群众需求的活动场所。

民族风情展示厅、民族歌舞队、民乐团、民族影视放映周……社区文化活动中心成为集教育培训、文化娱乐、展览展示、咨询服务和青少年社区实践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公共服务阵地,也成为少数民族同胞学习、休闲的最好去处。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为了进一步做好城市民族工作,不少地方都建立了“市、区、街道、社区”四级民族工作网络,成立民族工作站,努力建立多民族相互嵌入式的社区环境。各族群众在社区“共居、共学、共事、共乐”,使社区成为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平台。

编辑:李晨阳

关键词:少数民族 城市 服务 工作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