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要论>锐评 锐评

装上创新翅翼让文物“活”起来

2017年05月19日 13:55 | 作者:谢仕亮 | 来源:深圳特区报
分享到: 

博物馆是保护和传承人类文明的重要殿堂,是连接过去、现在、未来的桥梁。昨日是第41个国际博物馆日,国际博物馆协会将今年国际博物馆日的主题定为“博物馆与有争议的历史:博物馆讲述难以言说的历史”,这个主题关注博物馆的角色——博物馆如何使社会受益?同时,该主题也从策展和公众参与的角度指出,博物馆目前面对的“难以言说”的困境。

在国内,博物馆的数量逐年攀升,且免费开放的场馆高达85.5%。与此同时,全国博物馆每年接待观众的总数约7亿人次,也就是说,国人平均每两年才进一次博物馆;而在欧美国家,居民平均每年要走进博物馆三到五次。这意味着,国内博物馆资源的利用率不高,民众对博物馆的关注度还不够。这种境况虽然与公众心态有一定的关联,但更重要的原因,或许在于馆藏文物陈旧、吸引力不足,策展方式落后,以及博物馆自身太过“高冷”缺乏亲和力。

要改变这种境况,作为文化集散地的博物馆,需认真琢磨民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不能“有什么就展什么,一百年都不变”,要在公共文化服务内容和方式上力求创新。既做好“以物至上”的文物收集和典藏,也要不断更新内容和传播方式,对接参观者的文化需要。

如今已是“互联网+”的时代,应该巧妙装备科技创新的翅翼,让博物馆及其馆藏文物“活”起来。诸如网上博物馆、虚拟展厅等都应该被充分利用起来。比如,秦始皇兵马俑数字博物馆就在这个博物馆日正式上线,观众通过电脑或手机登录,可以360度全景式“触摸”兵马俑的每个细节,享受到超越现场参观的视觉体验。宁波天一阁博物馆也推出“智享书香”数字特展,借助AR、VR、环景投影裸眼3D等最新最潮的科技手段,结合声、光、电效果的交互智能化组合,让人们近距离“触摸”、鉴赏深藏天一阁里的宝贝。博物馆的吸引力、影响力,在一个个创新、时尚、动感的传播方式下,得以整体提升,躺着的历史又重新“活”了过来。

当然,博物馆还要脱下“高冷”的外衣,除了“等客上门”,还要创造条件适时地让文化“出馆”,主动走到民众中间使社会受益,告别“曲高和寡”。在国外,华盛顿美国国家美术馆、阿姆斯特丹国家博物馆等,就将其收藏部分藏品的高清图像和书籍资源免费向公众开放版权,只要有需要,任何人都可以免费下载并不受限制地使用和分享这些公共领域艺术品的高清图像,为数字化时代下如何更好地实现博物馆的使命做出了有益的实践。

欣喜的是,不论是美国大都会博物馆的慈善晚会,还是伦敦泰特现代美术馆的夜间工作坊,抑或是我们身边深圳博物馆的免费文物鉴定、博物馆奇妙夜、行走深圳——探古南头等,各家博物馆都在寻求不同的方式与公众对话,让公众参与。想方设法激活文物资源生命力,博物馆所承载的历史和文化就能更深入地走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使我们的精神文化生活更生动、更精彩。

编辑:李敏杰

关键词:博物馆 文物 创新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