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党派·声音>社会服务 社会服务

民革湖北宜昌市委会助力精准扶贫纪实

2017年05月22日 10:49 | 作者:张德海 黄昌盛 胡珉瑞 | 来源:团结报
分享到: 

山乡谱出致富经 

——民革湖北宜昌市委会助力精准扶贫纪实


编者按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民主党派组织应发挥什么作用?民革宜昌市委会又将如何发挥优势,助力打赢这场脱贫攻坚战?近年来,带着思考,民革宜昌市委会积极行动起来,通过精准扶贫、履职建言等方式,全力投入到这场艰巨的脱贫攻坚战中。

4月中下旬,团结报社启动了2017年“凝心聚力‘十三五’·团结行”采访活动,首站走进湖北宜昌,记录下民革组织扶贫工作中那些感人的故事,敬请关注。

“在党和政府的惠民政策扶持下,大家一定要依靠自己的勤劳和智慧,树立信心、克服困难,争取早日脱贫致富。”这是民革宜昌市委会主委望蓉今年2月走访三岔口村时,对乡亲们说出的期望。

“依靠自己”,这句话对很多民革宜昌市委会联系的贫困群众来说,都能感受到其中的分量。这些年来,民革宜昌市委会在精准扶贫上下功夫,尤其注重产业扶贫的发展。在当地民革组织和党员的帮助下,许多贫困群众,通过自己的劳动,找到了适合自己的脱贫道路。

发展产业扶贫新模式

年近60岁的曹万营,是宜昌市点军区花栗树村的一位普通农民。如今,他拥有了另外几重身份——既是车溪人家农产品合作社的农业工人,还是一位农家乐的老板。促成这种变化的,正是宜昌民革党员企业家李能虎的一次创业。

2014年,李能虎在宜昌民革和当地政府的支持下,回到花栗树村创业,决定开办车溪人家农产品合作社,先后投资5000万元,打造了“车溪人家御园禅茶文化体验园”。

曹万营等村民,先后加入了合作社,与李能虎一同创业。三年下来,曹万营感受到了实实在在的好处。据他介绍,现在的茶叶,由于合作社提供技术和销售路径,每年增产增收不少。除此之外,他作为劳动力,还可以参与茶园的管理,每个月有1200元的固定工资收入。所有项目算下来,光他一个人,每年就增收了3万元。

“有的贫困户,原来每户一年收入不到4000块钱,现在因为合作社,可以挣1万元,基本上摆脱了贫困。”李能虎骄傲地说:“2016年,合作社销售收入就达到了900多万元,极大地带动了农民增收。我们还和25位贫困户签订了协议,三年内全部脱贫!”

如今,车溪人家的产品已经立足本土,走向了更为广阔的市场。“一次国际食品展销会上,车溪人家的农产品,仅仅三天就签署了20万元的意向订单。”一位合作社的工作人员向记者透露。这样的业绩背后,是民革宜昌市委会长期的支持。

民革宜昌市委会挖掘在商贸领域的资源,为他们谋求销路,打开市场。同时任宜昌市商务局副局长、贸促会会长的望蓉,亲自将车溪人家的农产品,带上了各类展销平台,向世人宣传这些宜昌特产。而车溪人家的农产品,也曾跟随宜昌的经贸代表团,在米兰世博会期间亮相意大利,吸引了不少欧洲公司的关注。

搭建参政议政大平台

不久前,花栗树村迎来一个新身份,那就是“民革中央三农调研基地——车溪人家实验点”。其实从2015年起,宜昌就成为了民革中央的三农调研基地。随后,宜昌民革不断将产业扶贫工作具有特色和成效的地区,纳入调研基地的试验点,助推民革在参政议政领域进行相关课题研究,向各级党委和政府报送调研报告,在推动解决“三农”问题的同时,促进宜昌经济社会发展。

“道德教育集中体现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上,只有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武装起来的法学人才,才是我们社会主义国家所需要的法学人才,才能真正为中国法制建设作出应有的贡献。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在立法、执法、司法和守法之中,通过法治每一个环节教育和培养法治人才,使法学教育融入发展的全过程之中。”汤维建就法治人才的“道德教育”作了进一步阐述。

“合格的法治人才,首先应有坚定的政治信仰”

采访中,大家认为总书记在考察中国政法大学时提到的法治人才培养问题非常关键和及时,这也是他们作为法学教育工作者长期思考和研究的一个问题。除了“立德树人,德法兼修”,法治人才培养还需要注意哪些关键问题,受访对象也给出了他们的深刻思考。

汤维建认为,法治人才的培养要抓住几个关键,首要的就是要有正确的政治方向,坚定理想信念,树立远大理想,确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坚持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治之路。

民革中央社会与法制委员会委员、中国政法大学教授侯佳儒持同样观点。他说,合格的法治人才,首先应有坚定的政治信仰,这是一个最基本的要求,应当牢牢树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信念,立志献身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伟大事业。

“‘明法’绝不是知识层面的法条记忆或者做个法律匠,‘明法’要求坚定树立规则意识,拥有正义情怀,树立法治信仰,不能知法犯法,不能因为当前法制不健全的现实,以法律之名行伤害正义之实。”侯佳儒进一步说。

如何落实法治人才培养中的德才并重呢?民革党员、中国政法大学副教授何珊君就法治人才的培养提出三点建议:法治人才的培养要德才并重,就要重视司法人才的业务素质与道德素质的培养;大学要拥有一批法律理论知识与教师职业道德兼备的教师,这是培养出合格法治人才的基础与前提,也是大学的核心所在;我国法治人才培养有两个重要机构,除了大学,另一个就是政法管理部门。政法管理部门要肩负起全社会法治人才的培养之责,重视在一定的工作经历以后,对人才的调整与培养。

“纸上的法、本本上的法律是死的,它要依靠人们的守法、司法主体的执法行动才能使法律真正有效。所以,执法者包括法官、检察官、警察、律师及其他各种执法主体,他们如何执法直接关系到法律的生命与意义,尤其是法官的重要性,是公众普遍认可的。”何珊君强调。

法治人才素质的核心就是实践能力

法律的生命在于实践,法治人才素质的核心就是实践能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法学学科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法学教育要处理好知识教学和实践教学的关系。”

汤维建表示,要完善法学学科体系,改善教学方法,尤其要加强法学实践教育,在实践中学习法学知识。

“法治人才最终须服务于实践,通过实践活动,使得学生以实践的要求为尺度衡量自身,改进不足,茁壮成才。”栗峥说,他所在的中国政法大学就拥有多个实践教学与科研机构,给学生充分的机会运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并从实践中不断发现新问题。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打破高校和社会之间的体制壁垒,将实际工作部门的优质实践教学资源引进高校,这对法治人才的培养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民革新泰法律援助中心主任李瑞红表示,从政府到法院、检察院、律师事务所,都需要和高校密切合作、取长补短,把课堂上的法学知识转化成为实践中的法律思维能力、法律表达能力和对法律事实的探索能力。

九三学社重庆市委会委员、重庆市巴南区人民法院副院长刘秀荣认为,理论对实践有指导作用才有生命力,现在一些为理论而理论的现象,就缺乏继续发展的基础。法治教学和研究一定要深入法治工作一线,这些地方有丰富的研究、学习课题。(记者 张德海 黄昌盛 见习记者 胡珉瑞)

编辑:李晨阳

关键词:民革 精准扶贫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