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社情·民意>你言我语 你言我语

成都晚报:“在家上学”? 先把“功利”抛一边

2017年05月22日 15:28 | 来源:成都晚报
分享到: 

专家观点

教育渠道可以多元化

熊丙奇(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在家上学”作为家长的多样选择,应该通过立法来规范教育内容、质量评价、和体制内学校接轨以及日后出路等问题,尤其是父母的资质。

刘老师(教育专家):对这个现象,我想说三点。一、学习渠道多元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必然,特别是科技日益发达的今日,它不会随个人意愿而转移;二、多渠道的学习及其方式,我更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学习品质;三、民间小微学校的兴起,只要符合国家法律,符合育人规律,可理解为是对政府主导学校的补充。

选择“在家上学”还需要勇气

一位“在家上学”的践行者根据自己的体验,表示这个选择其实是十分艰难、限制条件多多的:

第一,你敢于放弃代表世俗所认同的价值观念的一些东西:文凭、公务员、白领、安稳、权势、财富、豪宅、名车……

第二,你有比较充分的自由(人身自由、思想自由、财务自由)。

第三,你真正懂教育,包括教育的目的、方向和任务;有耐性,喜欢教育,你会因整天和孩子在一起而开心、幸福;擅长教育,深入浅出、循循善诱;你还得有成为教师的知识储备。

第四,最关键的一条:你的孩子喜欢你、尊重你、佩服你,愿意让你教,跟你学。

资料袋

“在家上学”风从美国来

1872年,美国颁布《义务教育法》,实施约100年后,人们习惯了这种大规模集约化教学模式的同时也开始意识到这种教学方式的刻板和机械化,致使受教育者缺乏个性、创造力和竞争力,“在家教育”开始正式走入人们的视线。至上世纪80年代初,逐步为公众所接受,并逐渐波及到其它国家。有资料显示,至2016年,在家上学的美国学生约有230万人。

中国“在家上学”群体在扩大

21世纪教育研究院上个月发布《中国“在家上学”调查报告(2017)》,显示“在家上学”群体规模不断扩大,从 2013年至2017年,以年均 30%左右的速度在增长。截至2017年2月,密切关注并有意尝试让孩子“在家上学”的群体规模约为5万人,其中真正实践“在家上学”的学生数约为6000人。不认同学校的教育理念、教学方式是“在家上学”主要原因。

链接

两位家长的表白

他幻想着它(“在家上学”)有一天能够生根发芽,和传统的学校模式形成互补——而不是所有孩子都在一条人头攒动、黑压压的路上挤……他用探索者来定义自己现在的身份,“有可能牺牲,也有可能就成了。面对未来,也必然要面对试错。”(2016年《法制晚报》:在家上学联盟|一场关于教育的家庭实验)

物以稀为贵。当全社会千军万马在大家看好的“高速公路”上拥堵之时,我儿子为何不走一条虽没那么平直,可毕竟悠然从容、说不定还能风景这边独好的羊肠小道呢?当全社会人手一箩筐石头和敲门砖之时,我儿子手里却只有一棵芳香的小草,那时候很难说那一筐石头就一定比一棵小草值钱了。再说,只要方向正确,走一走弯路、小路,未必见不到一路好风光。(“知乎”上一位践行“在家上学”的父亲)

编辑:梁霄

01 02 03

关键词:成都晚报 功利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