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秀风采秀风采

席强:用音乐讲好中国故事

2017年05月23日 10:19 | 作者:张丽 | 来源:人民政协报
分享到: 

“民族音乐一定要发扬它的特质与核心——旋律优美、意境深远、寓意深刻、百听不厌,把这些做到了,民族音乐就算成功了。没有任何思想感情的堆积,一味阳春白雪,不符合音乐传承发展规律,这样的音乐,总会被历史社会所淘汰。”

彩C2017-05-23zx801_P_1_484_786_1320_1380

万帆竞发的海洋风光、激昂悠扬的管弦音乐、灵动飘逸的民族服饰……现代与古典在这里交汇,时间与空间在这里穿梭。5月14日在北京国家大剧院“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迎接各国贵宾的文艺晚会上,随着一艘大船载着手持民族乐器的艺术家缓缓划到舞台中央,一曲壮丽雄浑的乐曲在现场响起,这是中央民族乐团在演绎关于海上丝路的《碧海雅韵》,向国内外观众表达着“一带一路”的美好祝愿与和谐约定。

在光与影中,观众们如痴如醉的神情,以及爆发出的热情掌声,让乐团“掌舵者”席强暗暗松下一口气,他更加坚信,民族音乐日益受到观众喜爱的同时,在“坚定文化自信、讲好中国故事”中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做一名民族音乐的传播者

作为一名文艺工作者,席强对时刻紧跟国家大政方针,具有相当的文化自觉性与主动性。为契合国家“一带一路”重大题材,他正在带领中央民族乐团筹划创作新剧目《玄奘西行》,延续“国乐”系列历程,更在世界范围内首创民族器乐剧。

吴承恩的小说《西游记》塑造了一个唐僧师徒四人去西天取经的故事,而民族器乐剧《玄奘西行》则是从玄奘取经路上看到的各个地区、各个民族的民族乐器文化去解读表现他的取经之路。该剧在音乐创作和表现手法上构思巧妙,通过丝绸之路上的民族音乐和民族器乐,向观众们展示一幅幅生动而真实的民族音乐画面。

这次乐团剧目表演特别邀请到六位印度音乐家参加,具有印度南亚地区民族风格的西塔尔琴、塔木拉鼓、萨罗德乐器,以及来自新疆维吾尔族、哈萨克族、塔吉克族的民间乐器也将与汉族传统乐器汇聚成一个多元化、多民族的音乐盛会表演,在席强看来,这是当代中国音乐家们在践行“一带一路”倡议的文化旅程。

为了更好创作这一剧目,在席强的支持下,驻团作曲家姜莹多次赴新疆、甘肃、陕西采风,在塔吉克居住的雪山、在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在伊犁哈萨克草原毡房、在甘肃敦煌莫高窟藏经洞都留下了她的足迹。这使姜莹在创作中把握住了玄奘不只是为探求佛法,而是寻求人生的最高境界,超越生死、用心灵的窗户去感召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善念之法。

乐团的品质、作者的探索,都让席强对《玄奘西行》充满了期待与信心。“这部剧目用鲜明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为观众塑造了一个超越现实生活的感人故事,用民族乐器去传播优秀中华文化,在‘一带一路’建设中鼓舞人民,去协调连接交流中国与中亚、西亚直至印度沿线国家自古以来积淀的丰厚文化,在更大范围内和更深层次上去加强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文化认同感、民族融合感,使‘一带一路’沿线各国在文化的纽带中起到思想和情感的联系作用。”

按照计划,《玄奘西行》7月在北京首演后,还将在全国各地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行巡演,席强相信这部剧目一定会成为“弘扬传统精神、传播优秀文化”“用民族音乐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的精品力作,“这不仅是一次音乐表演,更是当代艺术家向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一次巡礼和敬仰。”

对于这部剧目,席强还有着更深的独特思考。两三百年前,西方人在意大利民族音乐的基础上创作了歌剧,而今,中国人在中国民族音乐的基础上,创作了民族器乐剧,这就是一种文化自信、文化创新与文化自觉的表达。“我相信,民族器乐剧用乐曲完整系统地表达历史故事,呈现丝绸之路的伟大历史,是史无前例的。”

将职业当做事业来做

“山河破碎,儿的心肝碎;人民受难,儿的怒火燃!革命的道路再艰险,前仆后继走向前……”瘦小的身材,稚嫩的扮相,却在台上一板一眼、稳扎稳打地演绎着现代京剧《红灯记》中李玉和的唱段,谁能想到,作为演奏家的席强,与音乐初次结缘,是从小时候登台演唱现代京剧开始的。也是在那时,剧中人物大义凛然、视死如归的爱国情怀,深深地在席强幼小的心灵中播下种子。这,离不开他喜爱京剧的母亲的影响,他演唱京剧,都是母亲一字一句地教会的。

在京剧熏染下,席强逐渐对民族音乐产生兴趣,上中学后便开始利用课余闲暇,跟随甘肃著名胡琴演奏家张大成先生学习板胡演奏。回想起那段学艺经历,席强可谓五味杂陈。特别是在高中毕业后,他被安排到离兰州市近100公里的村镇插队,那时的交通工具还不发达,“每次去学琴都要凌晨2点起床,先走10里路,再扒一段拉煤的小火车,然后换乘客运火车抵达兰州。”就这样,他坚持了整整两年,一直到1979年,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席强以优异成绩考上甘肃省艺术学校板胡演奏专业,正式成为张大成的学生。

那段艰难生活的磨砺,使席强格外珍惜得之不易的学习机会,他的音乐技能与知识素养,也经历着量的积累乃至质的升华。在他看来,这与他视如父亲的张大成老师的教导与关爱分不开。而每当谈起这位恩师,作为西北汉子的席强,眼神总会多出一抹柔情。

“跟张老师学艺,是最快乐的日子。特别感动于老师无私奉献的精神,他教学生从来都是免费的,只为让更多人继承与发扬我们的民族音乐。”这深深影响了席强。他每次回兰州,不管时间多紧,都会先看望自己的恩师,“那段经历是我音乐梦想走向现实的开始,也是我艺术人生腾飞的基石。”

经过三年扎实学习,席强从留校任教再来到人才济济的北京,在中国音乐学院师从著名音乐家、《喜洋洋》作者刘明源先生。刘先生平易近人,爱护学生就像爱护自己的孩子一样,大学四年间,席强得到了刘先生“真传”,板胡、高胡、二胡……席强掌握了中国弓弦乐器演奏的真谛,也学习到了大师难能可贵的人品与艺术。

第一次见识民族音乐的震撼,那是在1986年春天首届中国艺术节上。席强作为学生,参加了千人大乐演奏,在指挥家彭修文、阎惠昌、朴东升的指挥下,先后演奏了《将军令》、《长城随想》、《金蛇狂舞》,当时震撼人心的场面,至今回想起来,席强都忍不住地激动与亢奋。这场千人大乐,让他真正感受到民族音乐的博大精深与无限魅力,也让他更加坚定了传承、发扬中国民族音乐的决心与理想。

这促使席强更加努力学习,充实自我。在就读中国音乐学院期间,席强不仅拓宽了对民族音乐的认识,扎实了演奏民族音乐的专业技能,还打下了深厚的理论基础,这些对他演奏及从事管理岗位,都有着深远影响。“如果没有理论上的积累、学习与磨炼,就不会促使我在音乐理论研究特别是民族音乐传承、创新上产生新的思考与新的见解,更不会有随之而来的在管理岗位上的改革成就。”

这些年来,即便工作再忙碌,席强都从未停止过对民族音乐的理论研究。他始终认为,民族音乐的创作与实践,只有在理论指导下,才能更上一层楼,才能发挥更大的影响力。民族管弦乐的传承、乐器的历史演变、乐队的建设、院团的发展……都是他关注的内容。

特别是中国民族音乐历史,席强更是如数家珍。“民族音乐历史悠久,积淀深厚,民族器乐的音乐历史远远超过5000年,河南舞阳县贾湖村出土的骨笛,有着8900年历史,在浙江河姆渡出土的骨笛,也已有7000年的历史,这些都是有文物遗存,有科学考证的,更不用说众所周知的战国编钟。这些中华民族音乐的瑰宝,彰显着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每当谈起这些,低调内敛的席强总会带着自豪之情。

对于民族音乐,不管是从演奏、理论还是管理,席强从未停止过学习的脚步。即使工作后,席强还自费报考中国人民大学文化艺术管理MBA研究生班进行系统学习,在他看来,艺术管理是一个有别于机关、企业、军队的特殊行业,艺术家群体的思想和事业不同于一般岗位,从事管理岗位的艺术工作者,在经过社会历练之后,都应该再回炉,如此,才能用多元化多视角、开阔的心胸来热爱、发展自己所从事的职业,并将职业当做一份事业来做。

编辑:位林惠

01 02

关键词:席强 民族音乐 民族 乐团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