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收藏·鉴宝>资讯资讯

琵琶:中国的,也是世界的

2017年05月23日 11:26 | 作者:修菁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款款的女声吟诵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的著名诗篇《琵琶行》,将听众带入1000多年前中国文字创设的古典意境。思绪未收,又见这位温婉的女性,手抱半梨形的“最中国”乐器———琵琶,走上舞台,凄美哀婉的《思春》、离思悠悠的《柳月辞》,随着她指尖的舞动,引领现场的200多名听众,跟随她,跨越千年,感受中华文化独特的艺术语境。

▲全国政协委员、著名琵琶演奏家吴玉霞

这是4月8日,国家大剧院举办的“经典艺术讲堂——吴玉霞琵琶名曲赏析专场”中的一幕场景。

“文化传承的认知度,是需要通过一系列的场景来验证。中国传统文化中讲究的‘意境’、‘神韵’和‘诗情画意’,这种独特的意蕴、神情和表达方式,恰恰是琵琶最具独特魅力,也最应该坚定地传承和‘讲好’中国故事”。

走下舞台,与记者面对面的全国政协委员、著名琵琶演奏家吴玉霞,言语和姿态中,都透着宁静与笃定,犹如现场听她弹奏琵琶时,强大的场域感染力,将跨越千年的中华文化画卷徐徐打开。

自幼学习琵琶演奏,最终成为中央民族乐团首席琵琶演奏家、副团长,近年又转入教学研究,吴玉霞与琵琶———这件“很中国”的乐器相亲相伴了近半个世纪。随各类文化交流活动,出访数十个国家和地区,登上世界著名音乐殿堂,见过各国观众对中国民族音乐的反馈,谈起如何坚定文化自信,讲好中国故事,吴玉霞借助自己的演奏心得来表达:“重要的是内容,而不是外在形式的渲染。只有在演奏中,表达出一种音乐文化、一种艺术门类独有的格调和情致,而不单单是速度、力度和快感的数据复制,若为取悦观众而弹,那你的演奏不能真正打动人心。”

人们常说,音乐无国界。吴玉霞十分认同,在她看来,音乐表达无需太多的语言,这是一种心领神会。

一个人,一把琴,与世界音乐对话着。

近年来,吴玉霞演奏的由德国作曲家老锣将刘德海先生创作的琵琶曲改编成琵琶与乐队的《天鹅》;最近又与德国指挥家冯·艾伦巴赫携手宁波交响乐团成功演绎的琵琶协奏曲《春秋》和《云想花想》……

谈起这些文化交流中令人难忘的场景,吴玉霞言语中透着喜悦与感慨。

“我知道,这并非是自己的演奏有多么高超,而是中国民族艺术的魅力感染和影响着他们走近和了解中华文化。”

从感动于世界各国观众对中国民族音乐的喜爱、与中国音乐家的积极互动,到静下心来研究思考:以琵琶为代表的中国民族音乐,为何如此博得世界各国观众的赞誉?到底大家喜欢她什么?

吴玉霞给出的答案是:中华文化中独特的文化内涵和神韵。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一首《琵琶行》写出了这件乐器独特的韵味。

琵琶起源于秦汉,盛行于唐代,是我国古老的弹拨乐器,国乐之瑰宝。在两千多年的音乐历史长河之中,琵琶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在我国乐坛上独领风骚。在我国种类繁多的民族乐器中,无论从形制、音乐性、表现风格,琵琶都具有浓郁的民族审美特征,洋溢着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内涵。

吴玉霞认为,从这个角度看,琵琶已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乐器,而是一种文化象征,积淀着特定的民族意识和精神意蕴。

同时,琵琶是中华音乐文化宝库中的一朵奇葩。

去过敦煌莫高窟的人定会为那里美轮美奂的壁画所倾倒。其中,壁画《无量寿经变》的局部《反弹琵琶》被公认代表了敦煌艺术的最高绘画水准。

仔细观察,人们会发现,《反弹琵琶》的绘画色彩和舞蹈动作明显带有西域少数民族的特点。无疑,琵琶是中外文化交流的产物。也可以说,琵琶的历史就是一部中外文化交流、文化融合的历史。仅在莫高窟中所绘制的琵琶的数量就多达700余件,无论在小型乐器组合、大型经变乐队,甚至不鼓自鸣中都能寻见它的踪影。

一把圆润优雅的琵琶,背后讲述的却是波澜壮阔的丝绸之路故事,展示着丝绸之路文化的个性和融合,是盛唐时期对外交往的友好见证。

“今天的接受者,就是明天的传播者。”吴玉霞坚信这句话,也践行着这句话。在她看来,琵琶这件民族乐器能被广大中国百姓所接受和喜爱,与众多艺术同道不遗余力地推广普及分不开。她的《琵琶名曲赏析》专题讲座每每在调动兴趣、激发灵感的同时,更使爱乐者对琵琶音乐、对民族艺术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为琵琶艺术的广泛传播积累稳固的群众基础。

用心、用情、用智,是乐者心境与情怀的表达,而“技道合一”则是吴玉霞高超技艺的审美认知。

“我会把每次的演出和讲座,都当做唯一的一次认真对待。作为职业艺术家,我们真诚走向民间,并不局限于高端艺术殿堂,本身对我们的能力也是一种考验。”

作为中国著名的音乐家、优秀学科带头人、全国政协委员,无论以何种身份,吴玉霞都自觉践行和承担着传播中华文化的责任和义务,使更多人走近并了解中国民族音乐、了解中华博大精深的优秀文化,她说,这也是她一直努力前行的动力。

2016年5月,吴玉霞曾与付丹、范慧英共同编写了《零基础学琵琶》,教材上市不到一年,就脱销再版。

“从这点看来,中国民族音乐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我们现在的艺术教育大多停留在少年儿童单个层面,其实要提升全民的文化自信,不仅要关注下一代,包括年轻人、成年人甚至老年人的文化生活同样需要关注。讲述中国故事,培育文化市场,需要多方位展现。”

今年全国两会,吴玉霞递交了一件有关艺术领域如何提升文化自信、讲好中国故事的提案。

“传承中华优秀文化,要善于从中取其精华是保持对自身文化生命力、创造力的信心之源,要大力倡导大众和普及性的美育教育,各地区可以结合本地区的地域风格、文化特色和资源优势,发展一人一艺,将不同艺术门类教育融入课堂教学,使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后继有人。”

在加快中华文化走出去、深入走出去方面,吴玉霞建议在向世界展现中华优秀作品的同时,要注重展现中华文化的艺术智慧与文化精神。在对外文化交流中,中华文化要有尊严地“走出去”、“请进来”,多一些“留得住”、“传得开”的作品与项目。

“一个成熟的艺术理念形成,源于大量的时间积累和文化思考。文化发展,需要有民族情怀和国际视野,但更需要有文化自信和高度自觉。我们期待有多一些的干货、真货,即接地气的富有‘涵养’之作,不希望‘类同’或以‘人海战术’充其量。我始终认为,艺术表达离不开真诚。作为中国人,对于本国的民族文化需要多一些敬畏之心,在增强自信的同时,尚需多一些‘走心’之作。”

人们常说民族的就是世界的。琵琶及其演奏技艺发展、完善的过程足以表明中华文明兼容并蓄的伟大所在。中国的,也是世界的。

“提高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需要充满民族自信的美育师资、需要充满民族自信的艺术家。”吴玉霞说,为了目标而追寻,自己乐此不疲。


编辑:杨岚

关键词:琵琶 中国 文化 “最中国”乐器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