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书画·现场>讯息讯息

文化讲座的成都范儿

2017年05月24日 11:23 | 作者:付远书 | 来源:中国文化报
分享到: 

说到文化讲座,很多人第一反应是大报告厅里的“大锅饭”式演讲,但在四川成都,文化讲座呈现出了“精准化服务”的特色——小范围、专业化、互动强、重参与的公益文化讲座,已成为成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发展的一大趋势,听讲座也渐渐成为市民喜欢的一种生活方式。

精准定位,文化讲座形式多样

一位成功的歌手背后要付出多少努力?在4月22日成都市文化馆举办的“走近艺术”讲座中,《中国好歌曲》学员季秋洋畅谈了自己的音乐之路,并与市民分享了音乐教育理念,引起了现场不少年轻观众的共鸣。市民王磊表示:“我也曾经在学习艺术的道路上迷茫犹豫,听了今天的讲座,很受鼓舞。”

“走近艺术”系列讲座始于今年3月,是成都首个音乐艺术系列主题讲座。成都市文化馆馆长王健表示,讲座以边讲边演的方式进行,还会增加一些互动体验,比如给观众代表进行辅导等,很受年轻观众的欢迎。

在成都市文化馆锁定年轻群体的同时,成都图书馆将目标指向了国学爱好者。2016年,有“长衫先生”之称的学者李里做客成都图书馆,以《三字经》为题给读者解读了三皇五帝夏商周至春秋战国的历史,受到观众热烈追捧。据了解,成都图书馆国学公益讲座已成为一个品牌,除了李里,流沙河、周啸天等本土文化名人也是图书馆国学公益讲座的常客。其中,每月一期的“流沙河讲座系列”从2008年开讲至今,已经坚持了近9年,培养了一大批固定粉丝。

据不完全统计,自2014年起,成都每年文化讲座不下200场,各级文化馆、博物馆、图书馆已形成了相对固定的系列讲座,类型、主题十分丰富,不少机构还有专门针对青少年群体的“少儿课堂”,内容覆盖科学记忆法、中国传统文化讲习、机器人组装、少儿安全教育、手工制作、绘本故事等。

润物无声,主讲人和观众获益匪浅

“几年前想听讲座要碰运气,场次少,时间也不固定。”应届毕业生程雪是一名文艺爱好者,在成都读研3年期间,她已听过50多场文化讲座。如今丰富多样的讲座让她不得不选择性参加,因为时间关系,听完一场赶下场的情况也时有发生。

程雪的经历反映出成都文化讲座从偶尔到常态的变化,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讲座的质量。以精准化服务为特色的文化讲座不仅极大丰富了百姓的文化生活,也让演讲者有了更多的发挥空间。

在成都市石羊街道府城社区综合文化活动室,一场“私人定制”的手机摄影讲座吸引了社区不少摄影爱好者。面对有一定基础的摄影爱好者,摄影家王晓龙开门见山讲起了手机摄影构图的诀窍。“我很乐意参与这样的公益文化讲座,观众都有一定的摄影基础,交流起来更加顺畅,讲座效果更好。”王晓龙直言,“开小灶”互动式讲座能把主讲人的意图顺利传达给观众并及时获得回馈。

在梅花奖得主陈巧茹与画家叶瑞琨的“画院论画”讲座中,戏曲与绘画碰撞,也使主讲人和观众获益匪浅:观众能在与主讲人的对话中体味文化,而主讲人可以在艺术的碰撞中寻找艺术灵感。陈巧茹坦言,希望将这样的跨界互动形式照搬到她自己的工作室讲座中。

人气火爆,创新推广模式

在成都,各大文化机构不仅对全年讲座进行统筹安排、精心选择主题,还会在每期讲座举办前通过各种新型宣传方式扩大影响,吸引观众。

4月底的一个早晨,西南民族大学大四学生李良胜打开手机上的“成都市文化馆”APP,顺利抢到一张“走近艺术月末音乐会”的门票,他非常开心地发送了一条信息到微信朋友圈,展示自己的“战果”。在成都文化旅游新地标——东郊记忆,四川交响乐团推出的“音乐之家”高雅艺术推广平台也结合当下年轻人最常用的微信支付、刷卡消费等,一对一发送演出信息,吸引年轻人走进音乐厅。

而网络直播则成为成都解决讲座成本问题和资源问题的有效途径。4月9日下午,著名作家王蒙走进四川省图书馆,做客“巴蜀讲坛暨经典艺术名家讲坛”。图书馆报告大厅不仅挤得满满当当,二楼的同步直播厅也是人满为患。据统计,四川省图书馆自去年试水公益讲座直播以来,共吸引了50多万名观众在线观看。而以前,由于场地限制,图书馆的每场讲座最大容量不超过400人。

“讲座的火爆说明大众对高质量公益文化活动的需求是非常大的。”成都市文广新局相关负责人认为,这也给成都文化领域供给侧改革带来了启示:提高文化产品的竞争力,让文化产品被社会大众充分消费,并成为滋润心灵的精神食粮。


编辑:杨岚

关键词:文化讲座的成都范儿 文化讲座的成都范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