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协·协商>最政协 最政协

走向深海,担当国家战略

全国政协“推进海洋救助保障体系建设”专题调研报道

救捞不仅应完成从服务行业向服务国家战略的转变,更要广泛地参与到国际合作空间的层面

2017年06月02日 08:34 | 作者:司晋丽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人民政协网上海6月2日电(记者司晋丽)“300米到了,OK!”位于上海市杨树浦路1426号的中国救捞陈列馆里,一张照片非常醒目——那是2014年,交通运输部上海打捞局潜水员们依托自主研发的饱和潜水技术在南海成功潜至313.5米水深,挑战深海后兴奋的一幕。

u=2283708258,2704228233&fm=26&gp=0

网络图

“300米,刷新了我国饱和潜水深度的纪录。”5月27日,上海打捞局局长洪冲向全国政协调研组介绍。饱和潜水作业技术是唯一一种大深度条件下潜水员长时间直接暴露于高压环境下的潜水作业方式,也是世界上技术含量最高的潜水作业方式。这些年来,上海打捞局坚持问题导向、研战结合攻克这项技术,目前已成为该局的核心竞争力。

历时20个月、600多天、水下作业超13000小时……近日,韩国“世越号”打捞工作收尾,由上海打捞局承担的韩国“世越号”打捞作业堪称世界打捞史上的奇迹。此外,2000年的“大舜”号、2016年“东方之星”客轮等重大应急抢险打捞作业,也都是由这支队伍完成的。

然而,委员们实地调研后才了解到,虽然声名在外,上海打捞局面临的发展压力并不小。作为交通运输部直属的自收自支事业单位,其在承担国家战略服务、履行救捞职责的同时,还要赚钱养活员工、纳税以及投入科研实践。

最令洪冲焦急的是眼前的实际情况———300米饱和潜水技术离国际最高水平还有差距。“目前有几个国家的这项技术普遍达到500米左右。在这些国家,饱和潜水技术被置于与宇航技术同等重要的位置进行专项研发。”

“我国南海大量海域水深在400米至500米之间,以目前的能力,一旦遇到事故难以救援。”作为业内人士,成平委员向调研组成员介绍。由于缺乏国家层面的重视和资金投入,这项研发工作很难进一步突破。

对建设海洋强国、“一带一路”等国家战略来说,发展深远海救捞技术、提高基础设施和装备是其重要的后勤保障。

然而,“单靠一个机构的力量,又怎么能够挑起此项重任呢?”洪冲的发问,令委员们陷入沉思。

“300米饱和潜水作业技术能研究成功,就说明你们这支队伍的能力很强。加强国家海洋救助体系建设,需要这样一支专业制胜、服务至诚,能够担当国家承诺、保障国家战略的队伍。海洋救助保障体系建设涉及方方面面的融合,这也正是我们这次调研的心得之一。”委员们认为,救捞不仅应完成从服务行业向服务国家战略的转变,更要广泛地参与到国际合作空间的层面。下一步怎样建设更完善的海洋救助保障体系,值得各方认真思考和研究。

从浙江到上海,调研组一路召开多场座谈,近距离参观了海上救助实地演练,见证了102、204轮等东海救助船的先进装备和海员素养,对中国救捞事业的发展脉络有了新的认识,为中国救捞精神而振奋。“我们回去一定不负重托,积极建言。”调研组组长王巨禄说。

编辑:刘小源

关键词:调研 打捞 技术 国家 潜水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