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人物·生活>聚·焦点聚·焦点

唐智彬:发展面向精准扶贫的职业教育

2017年06月02日 09:30 | 作者:唐智彬 |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分享到: 

作者:湖南师范大学职业教育研究所 唐智彬

推动贫困地区教育强民、技能富民、就业安民是扶贫开发的根本大计。我国多数特困地区贫困程度深、脱贫难度大、返贫率畸高。这其中可归因于自然环境、历史遗留等因素,但各地教育观念落后、教育水平低下、教育资源匮乏,普遍不重视青少年教育问题也是导致贫困的关键因素。如湖南武陵山片区占人口70%以上的农村地区,中小学校教学实验设施严重不足,平均每万名中小学生拥有教师数比全省平均水平少13.8人,贫困学生、留守儿童比例大。由于教育水平低,贫困地区多数民众既不具备走出贫穷的工作技能,也缺乏利用市场脱贫致富的意识,陷入了“越穷越不重视教育,越不重视教育越穷”的怪圈。因此,新时期的精准扶贫不仅要从产业扶持、经济扶持等方面下功夫,更要从发展教育入手,通过提高贫困地区教育水平,开发人力资源,阻断贫困代际传播。这既是重大的教育问题,也是重大的经济发展问题和民生问题,还是保障贫困地区民众受教育权的“教育权利”问题。

从贫困地区的教育需求特点看,基础教育当然很关键,这关系到为贫困地区孩子的一生发展打基础,关系到他们享受基本的公平发展机会,不让他们输在“起跑线”上。与此同时,从眼下现实看,发展职业教育与培训显得更加迫切。职业教育对接产业、对接岗位的特点切合了贫困地区的发展需求:既为发展贫困地区产业培养技术工人、新型职业农民和其他相关人才,又为剩余劳动力转移提供各类专项技能培训活动,还要为当地民众开拓视野、提升自我提供教育与培训服务。因此,贫困地区要将职业教育作为发展重点。

20141230013903

重在定向、根在质量、赢在可持续

发展面向精准扶贫的职业教育,首先要以精准培训供给机制来确保其有效性。我国有些地区创造性地通过“过滤分层法”精准区分农村地区不同培训群体,实施定向培养,这一做法值得关注。因此,提高职业教育精准性要根据贫困地区在区域产业分工布局中的位置与区域自身产业分工演进的特征,分析人才培养需求的内容与重点,确定职业教育扶贫的方向与内容,强化对接产业发展需求的技能型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在这一过程中,职业教育既要对接产业,为贫困地区发展培养技能型人才,大力发展诸如现代农业技术推广与服务、就业转移技能培训服务、创业培训与咨询等;又要服务区域教育总体发展水平,以发展中等职业教育为主推动贫困地区高中阶段教育的普及。与此同时,建立职业教育与培训需求表达机制,通过快捷的信息传递网络,拓宽贫困地区民众获取各类培训政策与信息的渠道,反馈对培训内容、培训方式的意见与问题,以便培训方及时进行调整,避免因供需信息不对称导致的培训效率损失。建立贫困地区职业教育与培训多方沟通机制,职业学校应同地区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人社局等职能部门进行对接,了解国家和地方在精准扶贫、产业扶持与发展等方面的政策落实情况、区域产业发展状况、各行业人才缺口等情况。

其次,要以高质量职业教育与培训服务确保精准扶贫效果。在大力推动职教圆梦行动计划、中职教育协作计划及技能脱贫千校行动等战略的基础上,贫困地区要通过不断提高职业教育与培训的质量,改进培养水平。一是职业教育与培训目标要分层。根据贫困地区教育与培训需求,按照基础性培训、适应性培训以及发展性培训的基本思路,针对不同培训群体设置不同的培训目标和课程体系。如贫困地区基层干部、农业企业经营者、留守农民、转移农民应有不同的培训目标与课程。二是培训手段要灵活。遵循因地制宜原则、因事设班原则和因人定教原则,培养手段充分考虑特困区民众的工作特征与认知特征,以需求为导向,以实践操作为主要方式,以形成脱贫实用技能为核心目标。三是培训方式要多样。实施教学可以在正式的教室,也可能在田间地头、学校实训室、乡镇企业、农业企业等教学地点,也可能放在村部、聚居点等其他非正式场所,尽可能贴近农民,方便农民。同时,按照“化整为零,精准服务”的思路,采用专家送教上门、视频教学、网络化教学等多种方式。集中授课、集中培养与单独指导、个别教学相结合。既要考虑教学实施程度,又要切合农民现实需求;既要考虑培训内容的全面性,又要考虑农民现实接受能力;既提高培养效率,又改进教学针对性和服务水平。

再次,职业教育精准扶贫要可持续化。通过建立健全贫困地区职业教育与培训监督机制,避免以往职业教育项目存在的“重形式、走过场”的问题,形成基于贫困地区长期发展目标相配套的人力资源开发计划和具体的职业教育与培训实施方案。同时,对培训对象采取一定的激励措施,安排多种形式的奖励和补贴,如及时兑现培训对象的相关扶持政策,优先选聘培训对象为农业科技示范户,在生产及物资贴息贷款等方面有所倾斜等。最为关键的是,职业教育扶贫需要注重培育与引导相关配套产业扶贫措施,助推区域特色产业发展,技能与产业相辅相成,才能真正培养出贫困人群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永远摆脱贫穷。

立足贫困地区职业教育机构建设

政府主导,财政支持。积极发挥政府部门的引导与推动作用,有规划、有规模地实施各类贫困地区职业教育发展工程,如“建档立卡贫困家庭教育脱贫计划”、“新型职业农民培养工程”、“农业科技带头人工程”、“特困区剩余劳动力转移工程”等项目,加强技能培训基地建设,覆盖贫困地区初、高中毕业生职业技术培训需求,提高农村职业教育在贫困地区的影响力。政府部门将职业教育发展列入特困地区新型城镇化、新农村建设等项目的重要内容,形成农村人才培养与精准扶贫战略同步规划、同步发展机制。完善贫困地区县级人民政府区域内职业教育与培训资源整合机制,统筹安排扶贫培训项目、统筹实施培训计划、统筹使用培训经费。将发展农村职业教育与扶贫考核结合起来,强化地方政府的人力资源开发责任,并将培训参与人数和培训的实际效果作为精准扶贫考核的重要指标。县级政府统筹调研所辖特困区的教育与培训需求,按培训需求内容进行分类管理,由各级(县、镇)政府统一发布培训招标任务,由培训机构竞标实施,也可以由各级(县、镇)政府将培训任务指定委托给县职业教育中心承担。在投入上,建议设立“特困地区农村职业教育发展专项资金计划”,按规划、有步骤地实现财政支持贫困地区人力资源开发工作。

社会参与,全面推动。贫困地区农村职业教育发展需要全社会的关心与支持,如湖南从2015年起实施高职院校与贫困地区农村职校“对口帮扶”,13所省级示范性职业院校对口帮扶13个贫困县职业中学,在县域产业、学校办学理念、特色专业群建设、专业课程与校本教材开发、教师培训、对口招生、基础建设等方面形成全方位精准帮扶,促进贫困地区职业学校基础能力建设与软实力提升。因此,在发展贫困地区职业教育过程中,应积极拓展各类社会资源,包括各类院校、组织机构等,探索推动发展贫困地区职业教育的实现路径,通过对口帮扶、重点支持的方式,帮助学校摆脱困境,发展一批立足于贫困地区、办学能力突出、民众认可程度高的职业学校。

创新驱动,改革发展。一是树立改革思维,创新贫困地区职业教育与培训办学模式,形成多元化办学思路。积极利用扶贫进程中的金融支持契机,推动社会资金进入职业教育与培训领域,改革以往封闭、单一的政府投资方式,充分调动社会要素,发挥市场的作用,利用市场力量办学,实现产权多元化和不同所有制形式相互联合、优势互补。积极鼓励各类非公有制企业参与农村职业教育办学,鼓励社会组织、公民个人、企业投资农村职业教育和培训,参股各类职业教育机构,转变农村职业教育管理体制、投资体制和运行机制,在通过政府购买职业教育服务以保证其公共性的基础上,不断盘活农村职业教育发展机制与资源。二是以开放的视野,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发挥其作为驱动教育教学模式变革的结构性力量的优势,不断革新农村职业学校基本运行架构与运作模式,创新职业教育办学模式,促进组织变革,建立依托信息技术的“网上职业技术学校”,形成一批立足贫困地区的新形态职业教育机构,以资源互通互享的方式提升贫困地区农村职业教育总体水平。

编辑:位林惠

关键词:贫困 职业教育 教育 中小学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