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社情·民意>乐观社会 乐观社会

杨文奇:贫困村中走出的大学生

2017年06月08日 16:51 | 来源:工人日报
分享到: 

青海省门源回族自治县北山乡上金巴台村,是一个户籍人口611人、常住村民不足半数的小山村。这里,走出了不少大学生。

“这个紧靠大雪山的贫困村庄,入学率和升学率都非常高。”北山乡政府教育干事梁安栋告诉《工人日报》记者,这个贫困村目前在读的大学生有10人,“加上已经毕业的,已经有好几十个大学生了。”

24岁的杨文奇,就是其中之一。杨文奇的父亲多年前因车祸去世,母亲带着妹妹改嫁。今年3月,爷爷不幸病逝,只剩下他与疾病缠身的奶奶相依为命。

记者见到杨文奇,是在青海省会西宁市的省妇女儿童医院心内科办公室,他在这里实习。2010年,杨文奇考入吉林大学,两年后因家庭条件等原因退学,重新参加高考进入青海大学医学院。他解释说:“报考医学院有很多考虑,一是免缴学费,二是将来定向分配可以保证稳定工作,再就是离家近,方便照顾老人。”

同在这所大学就读的樊世霞,也来自上金巴台村的贫困家庭。她的父亲樊忠贵告诉记者:“全家就指望着女儿好好学习,将来走出大山,我们也就好过了。”

樊世霞正在学习“望闻问切”。她学的中医专业,将来的定点分配单位是青海省海东区的一家基层医院。“我喜欢生物,对医学感兴趣。中医又很神奇,所以选了这个专业。”樊世霞告诉记者。

“杨文奇和樊世霞是同校同学,都是刻苦学习的孩子,去年我们单位为他们提供了勤工俭学的机会,培训他们当讲解员。”从青海原子城纪念馆选派到上金巴台村任第一书记的肖全良说,“政策给了贫困家庭孩子不少帮扶,从资金到机会都有。”

考上大学,找到好工作,从而带动全家生活好转,这在上金巴台村不少见,也因此形成一种示范效应。记者走访发现,家里凡是有适龄入学的孩子,家长都坚定地把孩子送到学校,有条件的还在县城买房或租房陪读。

杨文奇的同学韦忠武,也是上金巴台村贫困家庭走出来的大学生。韦忠武还有两个哥哥,父亲叫韦成恩。前几年,韦成恩的大儿子、二儿子先后结婚,这边的彩礼十二三万元起步,他们花光了家里所有积蓄,还借了不少外债,至今尚未还清。“像韦成恩家这种有3个儿子的家庭,经济压力非常大。”肖全良告诉记者,“但韦成恩还是坚定地供3个儿子读完了大学。”

知识改变命运,在这个雪山村里成为一种共识。贫困户、单亲妈妈田进兰家的一双儿女,分别在县上读高二和高三。她抚摸着儿女们获得的奖状对记者说:“我的所有希望都在他们身上,只要他们好好读书,我多辛苦都值得。”

门源县扶贫局干事郭永欣告诉记者,青海从2016年1月起实行15年免费教育的政策。

据了解,青海省不断加大教育脱贫的力度,面向贫困地区的招生计划不断扩大。此外,青海大学还在贫困地区免费定向招收200名全科医学本科生,杨文奇、樊世霞就是受益者。

杨文奇毕业后将分配到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的一个县级医院工作,除了工资外还有高原补助,月收入或许可以达到6000元。“到那时候,我要把奶奶接过去照顾,生活一定会好起来。”他对未来充满着期待。

编辑:梁霄

关键词:杨文奇 贫困村 大学生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