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要论>锐评 锐评

“标识化”只是遏制公车私用第一步

2017年06月12日 15:10 | 作者:张国栋 | 来源:东方网
分享到: 

据报道,今年以来,多个省份发文要求推行公车标识化。记者梳理发现,截至目前,至少已有17个省份在全省范围内推行公车标识化。同时,多地为公车加装GPS、建立公车管理服务平台,公车改革正向深处推进。(6月11日《新京报》)

W020170612485254777803

公车私用问题时有发生,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群众难以监督。有些人开着公车办私事,甚至外出游玩,除了管理不到位,更因为断定群众“认不得”。这回,诸多省份推行公车标识化,旨在利于公众监督,遏制公车私用、滥用。应该说,这既是车改的一个亮点,更打在了公车私用的“七寸”。刀刃向内,自我革命,是一项有效的公车管理举措,值得肯定。试想,开着“路人皆知”的公车招摇过市办私事,风险系数有多高?

但与此同时,也有一丝隐忧:“标识化”真能成为遏制公车私用的“利剑”?公车私用真是因为缺乏“标识”?假如公众监督、举报了,处罚不处罚以及如何处罚又当如何?会否因为使用者的身份或是合理的理由而假公济私,导致处罚上“雨过地皮湿”,高高举起轻轻放下?

在我看来,“标识化”尽管在许多地方“效果很好”,但也只是杜绝公车私用第一步。公车也好,标识化也罢,都并非公车私用的“原罪”。既往许多事实也证明,这虽是遏制公车私用的良药,但并非万能。以警车、环保、城管、救护车辆等等为例,均涂有部门标识,早已是最为明显的公车,但屡被私用、滥用行为却是不争事实。

退一步说,虽然有制度设计,但多数时候缺乏强力约束领导干部的“权力用车”,公车出行基本是领导说了算,而情节严重的,也不过公开曝光,不痛不痒,很难从制度上遏制接送亲友、度假休闲等非公务活动动用公车等现象。而且从另个角度看,也难保在标识和乘坐者身份的“虎皮大旗”下,可以一路绿灯,得到另一番“礼遇”。

当前,公车改革已进入“深水区”,车改的监管对于车改的成功至关重要,无论是监督车改方案的落实,还是监督公车的使用管理,都是对车改方案顺利实施的保驾护航。但需要指出的是,道有夷险,履之者知。遏制公车私用问题不能止于“公车标识化”,唯有抓住源头和“关键少数”,才能让公车在阳光下行驶。为此,公车除了“标识”,加装GPS、建立公车管理服务平台以及配以监督电话等,重在将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提高公车腐败成本,对违规者予以零容忍。同时最大限度的减少公车数量,做到车尽其用,没有为私的可能。须知,遏制公车私用首先是政府部门自身的职责,公众的监督只是辅以。唯有做到言必信、行必果,才能发挥标识“徙木立信”的作用,有效遏制公车私用和滥用行为。

编辑:李敏杰

关键词:公车 公车私用 遏制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