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收藏·鉴宝>资讯资讯

《郑和航海图》的故事

2017年06月15日 14:59 | 作者:王杰、李宝民、王莉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发生在1405~1433年的郑和七下西洋,是明朝历史上的一个重要事件。在郑和的率领下,由27000人组成的庞大队伍,分乘数百艘船只,七次远赴印度洋地区访问,创造了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

就是这样一件大事,在保存下来的明朝官方档案中却不见踪影,着实令人心有不甘。那么,究竟还有没有郑和船队使用过的东西呢?100多年来,许多中外学者在苦苦寻觅着。

郑和航海图(左)

郑和航海图(左)

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有人发现,明代末期一本名为《武备志》的兵书里,附带了22幅地图。这些地图原名叫做《自宝船厂开船从龙江关出水直抵外国诸番图》,经过一番研究,大家认为这就是郑和船队所用的航海图,很可能出自明代兵部的档案,于是干脆给它起了个简单明了的新名字:《郑和航海图》。

所谓航海图,是指船舶专用的航行地图,上面标注着船舶航行途经的海岸和海洋的情况,如岸上的显著目标、岛屿、礁石、海流、海洋水深、海底底质等等。《郑和航海图》就是这样一类的航海专用地图。它原来是一幅卷轴式长卷,收入《武备志》以后,为了方便装订成册,便把一幅长图分成了22幅书本式地图,也就是现在的样子。

《郑和航海图》全图记录的地域十分广阔,从南京宝船厂一直到非洲东岸,绵延上万公里,这中间共绘了530多个地名,包括亚非两大洲的30多个国家和地区。这么广阔的地域,假设我们让一位船长来航行的话,今天的船长从中国前往东非,那他至少要参考大大小小几十幅海图,而500多年前郑和船队的火长(船长)却单凭一幅航海图就可以应付自如了。这是怎么一回事儿呢?

郑和航海图(右)

郑和航海图(右)

原来,《郑和航海图》的绘制风格和今天的海图大不一样。它在图上不标明一定的方位坐标和比例尺,只是沿着主要的航线延伸,仿照《长江万里图》的画法,以长卷的形式自右向左一字展开。如中国东南沿海航段,把大陆海岸线绘在上方,沿海各岛屿绘在下方;印度洋航段,将印度西岸一侧绘在上方,阿拉伯和东非海岸绘在下方。这种在航路的上下方对列绘图的方式,虽然与实际情况不相符合,但航海者一卷在手,却是相当实用和方便的。

现代海上航行,“航海图”和“航路指南”是互相分开、配合使用的。所谓航路指南,就是用大量的叙述性文字和相关的对景插图(指把地形地貌如实画在书页上),图文并茂地介绍航线沿途的情况。用一句简单的话说,航海图是“图”,而航路指南是与“图”相配合的“书”。《郑和航海图》却没有这么多“麻烦”,它同时具有“航海图”和“航路指南”两项功能。在《郑和航海图》中,绘制了大量对景写实的图画。每一处关键地方的特征,如塔、山、桥梁、高大的建筑物等等,图上都有描绘。甚至在画不同地方的沙洲时,还用黑点的多少来区分沙洲和浅沙,真称得上“细致入微”了。这样,火长只要按照图画的形状与实地对照,作出判断就很容易了。

除了古色古香的“图”以外,《郑和航海图》还有大量的“航路指南”文字叙述,航行途中的碍航物、山峰、岛屿、浅滩、礁石、水深、底质、港口标志、定位与航行方法等等,都加以明确的提示。如“船取孝顺洋,一路打水(测深)九托(托是古代测深单位),平九山,对九山西南边,有一沉礁打浪”。可别小看这短短26个字,其中指出了水深、水下危险物、水面征状以及安全航路,真称得上是“一字重千斤”。

作为我国古代航海家的智慧结晶和经验总结,《郑和航海图》历来被认为具有优良的航用价值。一位名叫马尔德的西方领航员,在仔细研究了《郑和航海图》以后,曾评价它“误差一般不超过5°,这对于1425年的舵工来说,可以认为是极好的了”。

1985年,在郑和下西洋580周年的时候,经大连海运学院和海军司令部航海保证部的航海测绘专家共同努力,研制了一幅《古今对照郑和航海图》,第一次从航海技术的角度,将郑和船队的航线搬上了现代地图。该成果受到了广泛关注,还曾评上了全军科技进步奖。

(本文节选自社科文献出版社《航海史话》,有删节)


编辑:杨岚

关键词:郑和航海图 郑和 航海图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