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党派·声音>统一战线 统一战线

内蒙古文化名片乌兰牧骑:扎根基层六十年 甲子年华正青春

2017年06月15日 15:23 | 作者:石毅 | 来源:新华网
分享到: 

“六十年来,乌兰牧骑的演出环境变了,但为基层农牧民服务的演出宗旨却从未改变。”内蒙古民族艺术剧院直属乌兰牧骑艺术团团长那顺说,今年是被誉为草原文艺战线“红色轻骑兵”的乌兰牧骑成立六十周年。

乌兰牧骑,蒙古语原意为“红色的嫩芽”,意为红色文化工作队,是一种适合草原基层活动的小型文艺演出队。

由于内蒙古地域辽阔,交通不便,居民点极其分散的实际情况,要想使农牧民群众的文化生活丰富起来,就必须建立一种装备轻便、组织精悍、人员一专多能、便于流动的小型综合文化工作队。鉴于此,1957年6月内蒙古第一支乌兰牧骑在锡林郭勒盟苏尼特右旗宣告成立。因演出队伍少而精干、队员一专多能、节目小型多样、装备轻便灵活,长期坚持扎根基层为农牧民服务,乌兰牧骑成为农牧区公共文化服务的排头兵和主力军,被誉为草原文艺战线的“红色轻骑兵”。

据介绍,创建初期的第一支乌兰牧骑仅有9名队员,全部家当是4件乐器和两辆勒勒车。每个演员身兼数职,一专多能,他们在草原上巡回演出。而如今,内蒙古乌兰牧骑已经发展为74支,人员由最初的每支10多人增加至40人左右,装备也有了很大改善。

“1975年我考入乌兰牧骑,那个时候的条件没法和现在比,那个时候就一个马车,舞台也很简易,找一块平地就是舞台。”那顺说,在那种环境下,演员非常认真对待每一场演出。

如今58岁的那顺已在乌兰牧骑度过了整整42个春秋。作为我国著名蒙古族男中音歌唱家,国家一级演员,他不仅会唱歌、拉四胡,而且还会说书。

60年前,草原上没有电视,没有广播,乌兰牧骑的每一次演出可谓是农牧民们的一道文化盛宴。如今,进入网络时代,乌兰牧骑依然受农牧民们欢迎。那顺说,内蒙古民族艺术剧院直属乌兰牧骑艺术团每年有演出100多场。

从茫茫林海到大漠戈壁,从城市乡村到边防哨所,60年里,内蒙古乌兰牧骑先后创作了数万个文艺节目,《顶碗舞》、《筷子舞》、《鄂尔多斯婚礼》等上百个艺术精品广为流传,也培养出了一批艺术家。

“我们永远是为农牧民服务的。”那顺说,无论条件如何让改变,乌兰牧骑人的心不能变,服务的方向不能变,服务的对象不能变。(石毅)


编辑:李晨阳

关键词:乌兰牧骑 内蒙古 基层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