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社情·民意>你言我语 你言我语

“名牌”大学的社会责任

2017年06月19日 11:35 | 作者:胡娟 | 来源:光明网
分享到: 

重点建设中的马太效应

在过去20多年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中,重点建设工程的作用毋庸置疑,尤其是对重点建设高校的推动作用。比如,根据世界大学学术排行榜,2004年位居全球500强的中国高校只有8所,2015年上升到41所,这些高校绝大部分都是985高校;又比如根据相关统计,在2006年拥有ESI前1%学科的985高校是22所,而到2016年,39所985高校中的38所都拥有ESI前1%的学科。重点建设工程吸引了人们对高等教育的重视,加大了全社会对高等教育的投入,提升了中国“名牌”大学的全球竞争力,这些都是积极的方面。但也存在消极的方面。国务院关于“双一流”建设的总体方案就指出,重点建设也存在“身份固化”“竞争缺失”“重复交叉”等问题。而尤其值得重视的是重点建设中的马太效应。近20年的重点建设工程,极大地拉开了重点建设高校与非重点建设高校之间的办学实力。有“好事者”对2015年部分985高校的经费预算进行了对比,发现即便985高校之间,经费差距也相当惊人,高达数倍甚至数十倍。倾斜政策带来的红利,往往是以n次方的形式滚动。比如,某个重点高校在某类重点人才建设项目上,比其他高校多获得几个指标,这些指标本身,就意味着额外的奖励和经费;而在另一类或若干类的项目评审或评奖评优上,多出来的几个指标又成为该校优秀的证据,帮助该校获得新一轮或若干轮的奖励和经费;非原始指标的大量重复使用让这种情况层层叠加,赢者反复通吃,使得一些本来以竞争和创新为基本动力的学术领域,也成了既得利益者的温床。高校之间的差距,也因此越来越大。

2012至2013年,我们曾经对中国高校的战略规划情况进行了抽样调查,从2000多所高校中分层抽取了795所高校,回收有效问卷378份。回复的378所高校中:16.4%为211高校(包括985高校),57.4%为非211本科院校,26.2%为高职院校。我们惊异地发现,这些回复的高职院校,在描述学校发展愿景时,没有一所高校填写“世界一流高校”;非211本科院校,有理想建设成为“世界一流高校”的比例也仅仅为0.9%;而对应的211、985高校,比例为24.2%。高职院校、非211本科院校和211、985高校的差异,本来是人才培养定位的不同和功能的差异,我们要建设世界一流的研究型大学,当然也要建设世界一流的本科院校和高职院校。然而现在这些学校之间已经有了深深的鸿沟,甚至接受调查的高职院校,竟没有一所有雄心建成世界一流高校。

编辑:梁霄

关键词:名牌 大学 社会 责任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