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要论>锐评 锐评

“爸气”表达没必要成为消费狂欢

2017年06月19日 15:32 | 作者:杨朝清 | 来源:光明网
分享到: 

相比于母亲节、儿童节时商家火爆促销顾客盈门而言,在同打亲情牌时机下,商家在父亲节上花费的气力明显“爸”气不足。尤其今年父亲节恰逢电商自造的“618年中消费节”,电商和实体店针对父亲节的专属促销力度都比不上母亲节、儿童节甚至端午节,部分商家仅在男士服饰和小家电部分开展了促销。(6月18日《北京青年报》)

在消费社会,父亲节与母亲节、儿童节存在着鲜明的反差,让“爸气不足”成为一种尴尬的现实。在父亲节得到越来越多的文化认同的当下,“爸气不足”何尝不是一种断裂与脱节——产品类型比较单一,促销活动不够“给力”,让父亲节难以成为一场以情感表达为名的消费狂欢。

同样是情感表达,送礼物给母亲要给比送礼物给父亲容易得多。送来送去不知道送父亲什么礼物,成为不少消费者面临的共性问题。“他经济”尚未成熟,子女们难以在消费市场为父亲们找到精细化、个性化的礼物;子女对父亲的情感表达关乎心意,如果找不到合适的礼物,一些人宁可不送礼物。

现代化进程的滚滚车轮,让这个社会发生了急剧的变迁;然而,不少家庭的父子关系、父女关系,依然具有“爱在心口难开”的价值底色。父亲对子女的关爱,通常都是含蓄、内敛的;避免直接说“爱”的尴尬,避免刻意的情感表达,这样的价值观念,不可避免会对子女们产生深刻的影响。

将对父亲的爱埋在心里,努力过上更好的生活让他放心,成为不少子女独特的情感表达。虽然许多父亲就是庸常生活里的普通人,但他们却用尽了全力,让子女飞得更高、飞得更远。就像印度电影《摔跤吧爸爸》那样,随着时光的流逝与人生历程的不断丰富,女儿对父亲的理解逐渐变得立体与全面。“爸气不足”并不意味着子女们不关心爸爸、不体谅爸爸,而是他们还不习惯这种直接的、物化的情感表达方式。

伴随着市场化和商品化进程,人们情感表达的手段越单一。在消费社会,商家会千方百计地将老百姓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憧憬和热爱转移到商品中,使商品同这些情感发生联想关系,从而使得消费者对商品产生一种积极的、正面的和有利的态度。面对“爸气不足”,商家也要学会发现、制造商机,促进消费者消费文化的重塑与更新;当“他经济”得到更多的价值认同,对于商家和消费者来说都是互利共赢的好事情。

五花八门的礼物,只是情感表达的一种工具和载体。哪怕就是和父亲一起坐下来吃吃饭、聊聊天,让父亲看到你的成长、分享你的喜悦,何尝不是一份贴心的父亲节礼物。父亲和子女作为一种情感共同体,需要社会联结的纽带;礼物尽管有一定的情感表达功能,却不能过于迷恋和依赖。

编辑:李敏杰

关键词:表达 情感 父亲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