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要论>锐评 锐评

别让奇葩证明掩盖真实困境

2017年06月21日 15:26 | 作者:罗志华 | 来源:长江日报
分享到: 

这几天是梅江区各小学办理入学报名手续的时间,家住梅江区西郊的刘先生很想让刚满入学年龄的儿子,在离家近一点的学校入学。因为自己的户籍不在梅江区,所以必须按照算积分的方式,才能更好地选择学校。刘先生只能按照积分入学的相关规定,到了户籍所在地的派出所申请开具无犯罪记录证明书。(6月20日《广州日报》)

父母是否犯罪,与子女能不能上学,两者毫不相干,退一步说,即使父母有犯罪记录,其子女也有平等获得教育的权利。要求出具这类奇葩证明只是表面现象,背后还有丰富的内容可供解读。

刘先生之所以被要求开具这个证明,是因为他的户口不在本辖区,这与外来务工人员有相同的处境。由于本辖区学位有限,通常情况下,只能让本辖区户籍的学生全部招入后,多出的指标才留给非户籍家庭的子女,但在外来人口较多的学区,多出的指标远远无法满足需求,总有孩子不得不回到遥远的户籍地或进入私立学校就读。

在入学指标很少、申请入学的外来工子女较多时,让谁入学就成了个问题。你会发现,不管设定一个什么样的入学标准,都可以解读为对不达标学生的一种歧视,无论是要求父母工作年限,还是文化程度、家庭收入,乃至其他条件都是如此,交钱买学位同样会受到质疑,因为交不起钱的孩子也有接受教育的权利。但不设定条件,招谁与不招谁就没有规则可循。事实上,当地采用积分制来分配学位,反倒是一种比较合理的做法,但即使做法合理,积分的内容也可能不合适,仍可能构成歧视。

连学校也会为此感到左右为难,外来务工人员就会更加心里没底,每到新生报名时节,正是外来务工人员为此感到坐立不安的时候。化解外来务工人员这方面的焦虑,最彻底的办法是扩大学校规模,为他们的子女提供足够多的入学指标。

但由于外来务工人员的流动性大,入学指标供给与需求不可能刚好匹配,这就难免要设定一些条件来分配指标,这样一来问题又回到了原点,设定条件要体现公平并完全排除歧视,其难度可想而知。正因如此,一些学校干脆采取摇号的方式来分配指标,这个方法看似残酷,却最能减少纷争。但在外来务工人员看来,其子女是否能够入学,全凭他一时的手气,这也从另一个层面再次反衬出外来工子女入学的困境。

编辑:李敏杰

关键词:入学 外来 证明 子女 指标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