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要闻 要闻

科技资源加速融合 深港共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

2017年06月23日 16:03 | 作者:陈宇轩 王晓丹 | 来源:新华社
分享到: 

新华社深圳6月23日电(记者陈宇轩 王晓丹)世界知识产权组织近期发布的2017年全球创新指数报告显示,如果以国际专利申请量为依据,在全球25个重要的科技创新区域中,深圳-香港区域排在第二位。

在22日至23日举行的“首届前海深港合作论坛”上,来自内地和香港的多位专家表示,深圳与香港的科技资源正加速融合,一个国际化的科技创新中心已初具规模。

“在科技创新方面,深圳与香港各有优势,成为国际一流的科技创新中心需要双方资源的深度融合。”参加论坛的香港应用科技研究院行政总裁汤复基说。

近日,一个由深港两地研究人员组成的科研团队成功研制出超纳镁合金材料。团队负责人、香港城市大学深圳研究院院长吕坚表示,该材料可用于制造生物降解植入材料,一些需要在体内植入医疗零件的病人,在未来或许可以避免通过第二次手术取出零件。

与吕坚的团队一样,香港和深圳的研究人员共享科研资源、共同攻克科学难题逐渐成为一种常态。来自深圳市科技创新委员会的数据显示,香港中文大学、香港科技大学、香港理工大学、香港城市大学、香港大学和香港浸会大学在深圳开展了大量的科学研究、人才培养以及产学研合作。目前,六所香港院校累计在深圳联合培养各类人才9211名,设立科研机构72家,转化成果及技术服务269项。

“科技创新最关键是人才,要让深港两地的人才流动起来,就能激发出巨大的动力。”香港中文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副院长汤晓鸥在论坛上说。目前,他牵头组建了香港中文大学和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的联合实验室,为深港两地的研究人员提供了合作的平台。

在基础性、学术性的科研资源共享之外,着眼于产品落地的实用型创业平台也成为两地科技创新“互通有无”的重要渠道。

毕业于香港大学的李德豪2004年发明了一套云端容灾审计系统,这个系统可以自动对客户数据进行备份和审计并保存在云端。然而,李德豪在香港的创业之路并不顺利,由于拿不到投资,客户也很少,他一度到了要靠卖房来支持创业的地步。

2014年12月,前海管理局、深圳青联、香港青协三方发起成立前海深港青年梦工场,这是一个支持内地与香港青年创新创业的孵化器。自2015年8月入驻以来,借助深圳在产业基础、创业氛围、风险投资等方面的优势,李德豪的产品在内地已拥有超过70家客户,公司业务扩展到佛山、南京、上海等地。

在论坛上,香港资讯科技联会会长邱达根表示,深圳拥有硬件和产业优势,内地市场足够庞大,而香港创业者正在寻求产业落地机会,两地的优势正在结合。

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4月底,前海深港青年梦工场已成功孵化香港创业团队86个,目前在孵香港团队53个,半数获得了种子轮、天使轮及以上融资,融资金额接近2亿元人民币。

另一个值得关注的趋势是,在科技创新的源头——青少年科学教育方面,深港两地科教资源正进一步融合。

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与深圳市南山区共建粤港澳大湾区青少年创新科学教育基地,中国科学院将为粤港澳三地的中小学科普教育提供更多科研资源支持:一方面开设博士课堂、机器人课程等科学教育课程;另一方面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与研学活动,探索科学教育的新模式。

据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院长助理毕亚雷介绍,香港培正中学、澳门培正中学、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实验学校是该基地的首批参与学校。而在未来,中科院的资源将覆盖粤港澳三地超过100所中小学校,促进粤港澳青少年科学教育水平的提高。

“香港的国际化创新环境和发达的服务业与深圳的产业、投资等优势要取长补短,实现设施互通、人才共享。深港两地要抓住落马洲河套地区开发的契机,推动港深创新及科技园的建设,让科技资源的融合更加深入。”汤复基说。(完)

编辑:秦云

关键词:科技资源 国际科技创新中心 深圳 香港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