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协协商政协协商
全国政协围绕“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促进经济平稳健康发展”视察调研综述
人民政协网北京6月26日电(记者 包松娅)如果一个国家正处于转型发展的关键“窗口期”,大概没有什么话题比“经济发展”更令人挂怀。
当下的中国正是如此。中国经济在改革开放以来的三十年里,经历了井喷式繁荣,随着国内外环境的深刻变化,传统经济发展的老路已然走不下去,承载着“十三亿人百年梦想”的中国巨轮必须调整航向,找到一条持续健康发展的新航线。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重大判断。中国经济怎么看和怎么干的问题答案,逐渐清晰起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三十八次集体学习时指出,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必然选择,是经济发展新常态下我国宏观经济管理必须确立的战略思路。必须把改善供给侧结构作为主攻方向,增强供给侧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推动我国经济朝着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经济新常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稳中求进”,这些事关经济发展的热词,在全国各领域转型发展中“生根发芽”,也第一时间落地为人民政协真抓实干、积极履职的关键抓手。全国政协近年来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持续紧扣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调研议政。仅今年一年,全国政协总共70多项视察调研中,与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相关的高达12项,几乎可以称得上是所有主题中最为“重头”的部分。
6月26日,全国政协举行专题议政性常委会议,还将继续围绕“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经济平稳健康发展”主题展开为期三天的建言献策活动。此前的12个相关调研视察组,带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一共同主题的不同方面问题,奔赴祖国各地进行了深入扎实的调研考察,既可以说是为开好此次常委会议“摸清情况、看清问题”,更是利用这一重要平台,将各个专题组以及委员们对经济发展的真知灼见进行的一次集中呈现和检验。
创新驱动,为转型发展增添新动能
四月的西子湖畔,姹紫嫣红。以全国政协副主席万钢为团长的全国政协特邀常委视察团来到这里,顾不得欣赏美景,因为更美的“景色”隐藏在江浙大地不断涌动的创新创造之力中。
说到经济的转型发展,离不开创新。创新是推动转型,也是推动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向前发展的重要力量。
“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这是两会后,全国政协第一个以特邀常委视察的形式进行的协商议政活动,创新发展重要性可见一斑。围绕主题,视察团在杭州、宁波、嘉兴、舟山的高新技术园区、梦想小镇、高新技术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等21个视察点,了解经验做法,共商难点、堵点和困点,只为共同做好“创新”这篇大文章。
“过去我们通过后发优势在互联网、高铁、核能等领域达到了后发先至,很多科技体制,都是点上的分布,解决的核心问题是占领市场;今天当我们进入并跑甚至领跑的时候要构建先发优势,科技创新和体制机制创新必须结合在一起,从全链条一体化进行布局,加强顶层设计、系统谋划。”在调研中万钢认为,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过程中,要坚持科技创新和体制机制创新双轮驱动。
“创新”这盘棋讲究的是环环相扣,久久为功,全国政协通过调研视察演绎的也并非“单幕剧”,而是“连续剧”。
通过创新驱动引领全局,全国政协另外两个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以及“深化高等教育综合改革,推进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的专题调研活动,也同时在紧锣密鼓的进行之中。
“头重脚轻”的“指挥棒”,让大量科技成果难以走出实验室;
“体弱多病”的“转化使者”,让科技成果难以迈过“死亡谷”;
法规、政策存在矛盾,让科技成果转化遭遇“执行难”;
……
自从全国人大常委会修改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各地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重磅举措频出。然而,我国科技成果转化不畅的问题还是长期受到各界关注。为此全国政协围绕“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主题,再派出一支调研组分别到江苏、吉林两省多地调研。
究竟应该如何破除体制机制障碍,使创新成果更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如何强化创新企业主体地位,更好地推进和发挥科技创新在实体经济中的支撑和引领作用?如何更好地贯彻实施《成果转化法》,让高校和科研机构释放潜力?随着走访和深入研究论证,相信在此次常委会上,委员们会对这些问题做出精彩回答。
同样,作为一个问题的另外一面。建设高效协同国家创新体系,加强各类创新主体间合作,离不开产学研用紧密集合,推进科教融合发展。
还是在浙江,几乎“创新驱动”的特邀常委视察团刚刚离开,全国政协副主席王家瑞率队的调研组擦肩而来,他们则正是着力从“深化高等教育综合改革,推进产学研用紧密结合”上为创新转型发展寻求着共同的解决之道。
几天时间里,调研组马不停蹄在近二十处考察点上辗转,逐渐理出头绪:解决产学研用难题要一条扁担挑两头,既要激发转化链两头,科技力量和企业的动力,也要做好中间服务,打通科技
转化最后一公里。
推动“三去一降一补”取得实质性进展
南昌市青山湖区的高新开发区内,坐落着一家有着40多年发展历史的中药企业———江中集团。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降低企业财务杠杆率,规范地方政府举债行为”调研组到来之时,江中集团刚刚走过了从高杠杆扩张发展到去杠杆回归主业的艰难历程。
“江中集团也曾因为各种原因,投资过商业地产项目,导致负债率一度高达80%。”在向调研组汇报情况时,江中集团财务总监刘为权现在说起来已是风轻云淡,但只有他最清楚当时的惊心动魄。
好在,走了弯路的江中集团在关键时刻选择了及时“止损”,并通过引进外部股东实施股权结构多元化改革,实现了管理层股权激励,改革中最关键的一环是实现主辅分离,集中资源发展制药业务,果断退出地产业务,保全了“江中”。
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过程中,从政府有关部门到银行乃至企业,围绕“三去一降一补”五大任务进行了大量探索。
为了能从财政金融体系上,给企业坐诊,为行业把脉,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过去的半年可谓忙得脚不沾地,接连就“降低企业财务杠杆率,规范地方政府举债行为”“激发民间投资活力,促进投资主体多元化”“促进金融体制改革,规范系统性金融风险”等主题进行发力,而这些调研活动占据了全国政协全年相关主题视察调研的1/3。
调研中,像江中集团这样地方基层鲜活的事例,不断吸引和启迪着委员们。并非所有高杠杆率企业都有这样的幸运。针对如何降低企业杠杆率,调研组每到一处,均与地方相关人士展开了热烈而充分的讨论,原定3个小时一场的座谈会,每一场都超时结束,以至于调研组组长、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彭小枫风趣地说:“座谈会开得很好,准备、交流都很充分,但给组长总结的时间却如此少。”即便如此,彭小枫还是抓住不多的发言时间,提出四点建议:“在去杠杆问题上,态度要积极,步骤要稳妥,程序要规范,措施要具体。”
如果继续深入探寻企业高杠杆率问题,企业为什么不惜涉险采用金融高杠杆促进发展?除了企业快速扩张本身的需要,民间投资活力不足的因素不容忽视。
在“激发民间投资活力,促进民间投资主体多元化”的专题调研中,全国政协常委、经济委员会副主任李毅中坦言,激发民间投资活力是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内容,对保持稳定增长、创造就业岗位、培育发展新动能、促进经济转型升级具有重要意义。
而调研组在当地了解到的当前民间投资仍存在放宽准入不彻底、扶持政策不到位、投资结构不合理等问题,也将会经过梳理和反复研究后,递交详细调研报告,以期完善相关政策之效果。
推进各领域改革,打造经济发展新增长点
在很多人看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新路子走的如何,要看有没有形成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
新的增长点有没有?在哪里?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已经讲过,新的增长点不但有,而且大量存在、潜力巨大。敢问路在何方,路在脚下。新的增长点就在我们身边,蕴含在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突出问题当中。新的增长点在基础建设、新型产业、服务业等中,也在13亿多人的基本需求中,在日益增加的中等收入群体中。
那么这些领域的改革发展是否已经形成了稳定的增长点?只有深入调研才有发言权。
向“蓝色引擎”寻求发展动力的全国政协“加强海洋装备现代化建设,提高海洋经济开发能力”调研组,6月21日刚刚结束了在海南和福建的调研,委员们对中国南海海洋资源开发利用的潜力和前景印象深刻。
但在对海南和福建的船舶维修制造的调研中,调研组同样发现了海洋装备制造业的困境,“现在是海洋装备现代化建设程度,跟不上海洋经济开发的需求。在核心关键零部件上我们一直跟在一些海洋强国的后头,处于产业链和附加值的低端。”全国政协提案委员会主任孙淦直言不讳,他建议,要鼓励国家大型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企业,通过控股加强海工产品的自主设计能力,抢占产业制高点。
同样是在这个初夏的6月,有的调研组在南海之滨,有的视察团在高原之巅。
在青海,全国政协副主席韩启德率队的委员视察团,着力点在“健康”二字。
健康产业的发展关系国计民生,近年来有关健康产业发展的话题,越来越受到全国政协和广大政协委员的关注,提交了很多富有针对性的提案。此次委员视察团正是围绕“健康产业发展情况”在大美青海进行解剖麻雀式的研究。
“要着力发展健康服务新业态、促进医药产业发展。通过发挥好政府和市场的各自作用,利用产业融合、集聚效果打造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健康产业品牌。”这是委员们在健康产业上达成的共识。
健康产业发展情况和海洋装备现代化建设还只是部分缩影。此外,围绕农村发展新动能、收入分配、医疗和养老保险制度改革以及文博创意产业等,全国政协五个调研组其实在分头“行动”,各种精彩竟不能一一尽数。
深入而扎实的调研视察活动言犹未尽,就在今天,全国政协“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经济平稳健康发展”专题议政性常委会议就要正式举行。在这个舞台上,将有更多的常委委员们,继续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贡献真知灼见,从这个意义上讲,大幕拉开,敬请期待。
编辑:刘小源
关键词:调研 全国政协 发展 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