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要论>锐评 锐评

纪检人应当弘扬“啄木鸟”精神

2017年06月27日 14:44 | 作者:张霞 | 来源:红网
分享到: 

日前,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纪委书记王岐山在贵州省检查纪检监察工作强调要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当好政治生态“护林员”,以新面貌新气象迎接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6月23日《中国纪检监察报》)

无独有偶,2015年5月8日至10日,王岐山同志到浙江省调研时要求纪委要在从严治党中找准职责定位,创新执纪监督方式,强化监督执纪问责。要有“啄木鸟”精神,治病树、拔烂树,保护森林。

时隔两年后,王岐山同志再次强调纪检人要当好政治生态“护林员”,这充分说明,王岐山同志就是要求纪检人应当弘扬“啄木鸟”精神,自始至终做党的“啄木鸟”。

为何王岐山同志对“啄木鸟”情有独钟呢?唐朝诗人元稹《有鸟二十章》其八咏曰:“有鸟有鸟名啄木,木中求食常不足,偏啄邓林求一虫,虫孔未穿长觜秃。”其大意是:有种鸟名叫啄木,它在树木中寻食,永不满足。啄遍了树林,只为寻找到一只害虫,虫孔还未穿,长嘴已磨秃。诗句写出了啄木鸟啄木求食的生活特性,诗人对其造福人类、不惜牺牲自己的崇高品质的赞美之情溢于言表。的确,“啄木鸟”别称“森林医生”,雅号“志木”。它有一双锐目,嘴如凿,舌如钩。有人科学地统计过,一片10公顷的森林,只要有一只啄木鸟天天巡护,就不用担心发生虫灾。可见,“啄木鸟”的一生就是:凿洞捉虫,生命不息,捉虫不止。由此,王岐山同志把纪检人自喻为“啄木鸟”之深意显而易见。那么,作为一名纪检人,怎样做好党的“啄木鸟”呢?

唐朝诗人朱庆余在《啄木儿》中赞道:“丁丁向晚急还稀,啄遍庭槐未肯归,终日与君除蠹害,莫嫌无事不频飞。”笔者以为,纪检人做好党的“啄木鸟”,首先要有其锐目。纪检监察工作是要明察秋毫的,这就要有像“啄木鸟”一样的锐目,凭着自己的眼睛,在一片森林中找到有虫子的树木,在一棵棵树木中能找准树皮上的病灶,从“秋毫”之中发现事故隐患、案件苗头,从而发现、查出一件件违法违纪案件。其次要有其强喙。我们知道,腐败分子一般都是伪装者,就像是“披着羊皮的狼”,他们会用许多伪装的方式,制造一层层厚厚的“皮”,把自己伪装起来。那么,纪检人就要像“啄木鸟”一样,紧紧盯住问题,果断坚决地出手,用喙像凿子一样,矢志不渝,凿开树皮,挖出“害虫”,从而达到惩前毖后、治病救人之目的。最后要有其利舌。兴林必除害。监督执纪问责也必需像“啄木鸟”那样,发现了虫子就要用其利舌把躲在深处的害虫粘住钩出,保证树木的健康。这就要求我们纪检人就要像“啄木鸟”一样,把纪律和规矩挺在前,当好党的“啄木鸟”,挖“烂树”、治“病树”。

啄木鸟“无干于人,惟志所欲”,它终日捉虫,不占雕梁,但使千林蠹虫尽,腹馁又何妨。因此,我们纪检人当读懂王岐山同志当好政治生态“护林员”、要有“啄木鸟”精神的深意,力争做好党的“啄木鸟”。

编辑:李敏杰

关键词:啄木鸟 纪检 精神 王岐山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