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收藏·鉴宝>资讯资讯

清玩”与文人生活美学

2017年07月04日 11:21 | 作者:赵 强 |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分享到: 

“清玩”,又称“清供”或“清赏”,是指那些不切日用、非饮食起居所必需的美好之物。因其不切日用、非饮食起居所必需,故常被视为“长物”,亦即“多余之物”;又因其多余而美好,也就是超越食色之欲且富于审美品质,所以就被冠以“清”的名号。

“清玩”的历史颇为久远,名目亦浩繁多端。自六朝以降,它就逐步成为中国传统文人士大夫消闲娱情的重要对象;其包罗的范围,也从文房器具、书画、古董、金石渐次拓展到奇石、异香、林壑、酒茗、卉木、禽鱼,乃至窑器、漆器、竹器、锡器等。到明清时期,“清玩”更是别开生面,不仅凸显为文人生活中赖以消遣自适、构建艺术化生活情境的主要资源,而且成了借以确证身份、标榜风雅不可或缺的文化符号。正如时人所谓,当日雅俗之分,就在于“清玩”之有无(吴其贞《书画记》)。因此,即便资用不丰的贫士,也“必焚香,必啜茗,必置玩好”(孙枝蔚《埘斋记》)。就此而言,明清文人间蔚然成风的流连“清玩”、醉心“清赏”的生活时尚,为我们体察其生活美学的观念、智慧和方法提供了绝佳门径。



声色之外:感官的开发与完善

闲赏“清玩”,是人与物的互动。陈眉公在《小窗幽记》说:“清闲之人,不可惰其四肢,又须以闲人做闲事。”他所说的“闲事”,就是把自己浸润在清雅幽远的“清玩”之中,使感官与身体获得充分的快适和愉悦,如“临古人帖,温昔年书,拂几微尘,洗砚宿墨,灌园中花,扫林中叶”等,然后“觉体稍倦,放身匡床上,暂息半晌”。

据此可知,“清玩”之“玩”,并非与对象隔绝的静观式审美,而是感官乃至身体全面介入,从声、色、嗅、味、触等感官知觉到肢体律动,充分发现、体验和占有对象之美。公安才子袁宏道说自己毕生追求的“真乐”有五,首屈一指便是“目极世间之色,耳极世间之声,身极世间之安,口极世间之谭”(《与龚惟长先生》)。这看起来颇有纵情声色的嫌疑,然而他所言的“极”,并不在于持续强化和满足食色之欲,而是积极开发自身感官知觉能力,拓展生活经验的广度和深度,进而超越声色,与“物外之趣”相逢(《叙陈正甫〈会心集〉》)。这种“物外之趣”,就是万物及世界的无限丰富性和可能性。它如同清人李渔在《闲情偶寄》中所说的美人之媚态、火之焰、灯之光、珠贝金玉之色,“是物而非物,无形似有形”,难以理性和文字晓谕,却可以感性的方式抵达。

而“清玩”之“清”,亦即对象所引起的美感,也不止于其本身质料、色彩、形式层面所引发的快感,而是立足于此,在人与物的互动中,唤醒更具创造力、想象力的积极审美体验,为人超越声色,拥抱声色之外无限的丰富性和可能性架设了津梁。如宣德铜炉,“薰燎既久,敷色渐磨,铜质显露,如良金在冶,晶光发越,宝焰陆离,莫可云喻”(项元汴《宣炉博论》);如宜兴紫砂壶,“入用久,涤拭日加,自发閧然之光,入手可鉴”(周高起《阳羡茗壶系》);又如端溪砚,长期蓄养,扣之则“其声清越”,观之则“紫气闪闪,如画家著胭脂之色”(程瑶田《纪砚》)……可以说,鉴赏“清玩”是生成性、创造性的审美过程。在此过程中,人的感官获得了充分的开发,并走向完善。

编辑:杨岚

1 2 3

关键词:清玩”与文人生活美学 文人生活美学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