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党派·声音>很党派 很党派

应对经济新常态

周汉民:加快社会领域改革 缓解结构调整阵痛

深入细致地做好社会托底工作,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已是工作的重中之重

2017年07月06日 08:34 | 作者:周汉民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2015年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共中央,为应对经济新常态,及时作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大决定,以“三去一降一补”为重点,为我国经济“强身健体”、稳步发展提供了新动力。两年多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取得了重大成就,但越往后,任务越艰巨,其中守住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舆论,深入细致地做好社会托底工作,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已是工作的重中之重。

守住底线。总的来说,继续全面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诸多有利条件。其核心是,我国的综合国力已今非昔比,我们的家底比上世纪末的经济结构大调整时期,厚了许多。上世纪末,我国的GDP约1万亿美元,2016年已超过11万亿美元;1999年,我国人均GDP为865美元,2016年超过8000美元;1999年,我国城乡居民储蓄余额约6万亿元,2016年增长到近60万亿元。

但与此同时,我们的挑战也前所未有:一是世界经济增长仍然乏力,我国经济“L”形走势仍在深度筑底的区间;二是随着世界工业革命和科技革命的发展,我国经济面临高端制造业回流和中低端制造业分流的状况,加之世界贸易保护主义甚嚣尘上,我们深化改革的压力是全方位的。由此,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最大的底线就是,随着改革的深化,随着“三去一降一补”力度的加强,需要分流、转岗的群体,能得到较为及时和充分的就业,这就是最大的刚需。

突出重点。“三去一降一补”主要涉及产能严重过剩的产业,既有传统的钢铁、煤炭、电解铝、水泥、船舶、玻璃等行业,也有新兴的光伏、风能设备等产业。因此,必须突出重点,精准施策。首先,一定要进一步激发“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激情。各级政府要想方设法广开就业门路,而转型企业要把下岗、分流人员如何转岗和再就业,作为大事来抓,国企要担当,民企要积极。对国企而言,宁可少一些大项目上马,也要把就业和再就业作为社会托底的重点,而民企应当在习总书记所倡导的“权利平等、机会平等、规则平等”的基础上,发展得更迅猛一点,更多样化一点,以解社会托底的燃眉之急。

完善制度。加强社会托底的力度,一靠立法,尤其是地方立法,相关的法制要侧重鼓励创业、安排就业、税收倾斜、手续简便。二靠社会保障体系的升级。社保制度,一是应实现全国统筹,二是以保基本为底线,三是要充分激发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五大财富源泉的充分涌流。第一个财富源泉就是人口和劳动力,既要适当调整人口政策,又要健全全国范围的社会保障体制;第二个财富源泉就是土地及附着在土地上的资源,要深化农村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土地确权和适度流转为手段,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为目的;第三个财富源泉就是资本和金融,要促使金融更好地服务于保障社会托底的产业、事业和企业,以此作为硬任务;第四个财富源泉就是技术和创新,要鼓励更多的大学生走入经济发展的第一线,鼓励他们在经济转型的产业和企业中成为引领创新的一代;第五个财富源泉就是制度和管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核心,就是制度供给本身。因而,推进简政放权、优化行政效率,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

引导舆论。民生就是人民的生活及生计,民心是最大的政治,人民是最大的靠山,而最坚实的社会托底工作,则是就业和再就业,它不仅关乎人民的生计,更关乎人民的尊严。因此,新闻媒体责无旁贷,要走入第一线,发现和总结相关的典型事例,调动社会方方面面的力量,因地制宜地推动就业和再就业工程。

总之,加快社会领域改革,缓解结构调整阵痛,政府有责,企业有责,社会有责,百姓有责,当不拘一格,全力为之。

(作者系全国政协常委、民建中央副主席)


编辑:李晨阳

关键词:改革 结构性 领域 缓解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