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寻医·问药>名家健坛名家健坛

“大灾之后必有大疫”

洪灾之后防疫问题依然不能掉以轻心

2017年07月12日 09:49 | 作者:王月丹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大灾之后必有大疫”,是我国古代的常见说法。在今天,这种状况已经得到明显改善,但灾后防疫的问题依然不能掉以轻心。

入夏以来,我国湖南等地连降暴雨,多个河道和水库均已超警戒线,给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了巨大损失。与此同时,需要关注的是,关于洪灾之后的防疫问题也同样不容忽视。

这是因为,洪灾过后,各种随洪水漂流的垃圾污物(包括粪便和死亡动物的尸体等),常常会堆积在室内外的人类生活环境中,导致环境的污染。因人类生活环境的卫生条件变差,容易孳生蚊蝇,传播疾病;另一方面,房屋和供水设备等基础设施可能严重受损,民众的居住和饮食供应发生困难,营养状况不佳,同时为了抗洪抢险,导致身心疲劳机体免疫力下降,也容易发生疾病。

饮食安全,是洪灾之后最为重要的健康保障

洪涝灾害以后,灾区人民的生活秩序会受到很大干扰,容易发生各种威胁人民生命与健康的安全风险,其中首当其冲的是饮食安全问题,特别是关于不洁饮水和食物中毒的问题。

不洁饮水易导致疾病的道理很简单。可在洪涝灾害中,由于洪水破坏,可能导致自来水系统的故障而无法正常供水,同时死亡动物的尸体及粪便也可能随着洪水四处漂流,这些污水含有大量的病原体,可能污染人们的生活水源,引发霍乱、伤寒、痢疾、甲型肝炎和戊型肝炎等等肠道传染病的发生。因此,灾区的饮水安全,是洪灾过后最为重要的健康保障。

除了要避免不洁饮水,还应关注灾区可能发生的食物中毒问题。

洪灾之后,灾区往往会发生食品运输、储存与加工的困难,需要调用库存的储备食品,以解决灾区的食品短缺问题。而有些库存食品由于储存时间过长或者储存条件不当等原因,有可能已经出现食品腐败变质(例如,油炸方便面中的油脂酸化腐败等等),而引起食物中毒的风险。而且由于洪水浸泡导致食物发霉变质或使农药等化学品污染食品,也可能会导致食用者出现生物毒素或者农药中毒等食品安全问题,这些都不容忽视。

传染病高发,也是洪灾之后的主要威胁

现在的洪涝灾害地区,也是我国钩端螺旋体病和血吸虫病等水源性传染病的高发区。

比如自然疫源性急性传染病钩端螺旋体病(简称钩体病),就通常发生在水灾过后,这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疫源性急性传染病。当人们接触被污染的疫水以后,水中的钩端螺旋体经人体黏膜或皮肤伤口进入人体内,引发钩体病。患者可出现头痛、发热、肌肉酸痛以及淋巴结肿大等症状,严重者可导致肝、肾和肺等内脏器官出血,甚至死亡。

血吸虫病也是洪灾之后需要重点防疫的传染病。血吸虫的尾蚴从钉螺中孵出以后,可能存在于水中,当人们因为抗洪救灾等活动接触疫水时,这些尾蚴就可以通过皮肤进入人体,引起以发热、腹痛和肝脾肿大为主要特点的急性血吸虫病,或者持续慢性感染,最终导致患者出现肝硬化、腹水等症状,甚至死亡。1950年江苏省高邮县新民乡群众在洪水漫滩之际,上滩生产自救,全乡5257人,急性感染4019人,在短短几个月中死亡1335人,死亡人数全乡占总人口的1/4,病死率高达33%。

此外,在洪涝灾害区,天气往往高温潮湿,而在抢险救灾中,当地军民有的时候也会长期在水中浸泡,人体皮肤的卫生清洁程度较差,且容易因外伤等因素而发生破损,这往往会引起皮肤局部的细菌等病原体的感染,引起浸渍性皮炎(俗称“烂脚丫”或“烂裤裆”),不仅痛痒难忍,影响休息,还可能因为细菌入血,而引发败血症,甚至危及生命。

洪灾之后的另一大传染病威胁是蚊虫叮咬。

洪涝灾害过后,生活环境中的垃圾、污泥和积水,是各种害虫孳生的有利环境,蚊子等吸血性昆虫可以携带多种病原体,引发人类感染疟疾、流行性乙型脑炎等虫媒性传染病,轻者可以导致患者出现发热、头痛、黄疸、贫血等症状,重者则可导致休克、意识障碍,也可能死亡。

“五步骤”做好灾后卫生防疫

洪灾之后虽然确实存在“大疫”风险,可也并不是没有应对的措施。其实做好卫生防控,“大疫”是完全可以避免的。具体来说,我们可以参考世界卫生组织(WHO)有关预防灾后伤害措施优先顺序推荐的五个步骤———安全饮食、卫生环境、自我防护、宣传教育、疫情管理,来进行安排和考虑。

在与洪水搏斗后,人体需要充足的营养和热量摄入,因此必须注意饮食的安全。此时,大家要保护水源安全,做好洁净饮水和食品的储存。避免饮用可能污染的饮水,有条件的情况下,可饮用瓶装水,在没有瓶装水的情况下,饮水要煮沸或者经过消毒处理,经防疫部门检测合格后,方可饮用。同时,要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注意饭前便后要洗手,注意不吃霉变的食物,尽可能食用新鲜、熟透的饭菜,以防食物中毒的发生。

在卫生环境方面需要注意的是,洪水退后被洪水泡过的房屋和汽车等都是环境清洁防疫的重点,要彻底清理室内外环境彻及流入室内及汽车内的污物,清除环境中的污泥、垃圾、埋葬好死亡动物的尸体,疏通沟渠填平低洼水坑,翻缸倒罐及旧轮胎等容易积水的器物,清除蚊虫的孳生地,从而改善卫生条件。

对周围环境,也要进行彻底的消毒,如喷洒氯氰菊酯、敌敌畏,防止蚊、蝇大量繁殖、传播疾病。在居住方面,要保证住所的卫生条件和每个人都有一定的生存和活动空间,注意修复被洪水破坏的供电设施,以防触电等意外伤害事故的发生。此外,要设立充足的临时厕所等必要的卫生设施,对粪便等排泄物进行集中管理和消毒处理,避免其污染环境及水源,预防肠道传染病的爆发流行。

洪水过后的个人自我防护,对于减少灾害的传染病发生等健康伤害,十分重要。在天气湿热的情况下,不仅要注意穿着干燥舒适的衣物,做好皮肤的清洁卫生,预防浸渍性皮炎,避免蚊虫的叮咬,还要注意降温,防止中暑。家庭最好自备十滴水、仁丹等防暑急救药品以及碘伏、纱布等消毒杀菌处理伤口及皮肤感染的常用药剂和简易的医疗器材,对外伤所致的开放性伤口,要注意及时消毒和处理,并要积极使用抗毒素预防破伤风。

在基础免疫较差的地区,可以对儿童等易感人群进行麻疹等急性传染病疫苗的紧急预防接种或强化免疫接种,避免人群聚集导致的传染病爆发流行。在抗洪救灾中,需要接触疫水时,可以对军民进行钩端螺旋体等病原体疫苗的接种或者服用抗生素,预防钩体病及血吸虫病等疫水接触性传染病的发生。1998年,解放军某部10210名官兵赴长江流域血吸虫流行区进行历时45天的抗洪抢险,通过个人预防性服用吡喹酮等措施,最终万名官兵无一例血吸虫病感染的发生。

此外,还应做好宣传教育和疫情管理工作,如积极协助有关防疫部门,向灾区居民发放卫生防病知识宣传材料及自然灾害传染病预防控制手册,向周围的群众宣传饮食饮水的相关卫生知识等。如果发现传染病病人或者疑似患者,要及时送医,并就近报告防疫部门,以利有关部门及时处理,防止疫情的蔓延和扩散。

最后,希望大家面对洪涝灾害时,要有正确乐观的态度,虽然灾后防疫不可掉以轻心,但实际上在建国之后,我国虽然经历了多次洪涝灾害,均未发生严重的灾后传染病流行等继发次生灾害,人民的生命与健康得到了有力的保护。

(作者系北京大学医学部免疫系教授)



编辑:王慧文

关键词:洪灾 防疫 传染病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