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书画·现场>讯息讯息

今天,我们如何在舞台上“翻译”老舍作品?

2017年07月12日 16:09 | 作者:高艳鸽 | 来源:中国艺术报
分享到: 

由北京市演出有限责任公司、天桥艺术中心主办的首届老舍国际戏剧节正在北京举行,话剧《茶馆》 《二马》 《金锁记》等先后亮相,均收获了很好的口碑和票房成绩。7月份,戏剧节的参演剧目《茶花女》 《吝啬鬼》 《国家剧院的绊脚石》等多部作品将陆续登场。作为本届老舍国际戏剧节的重要活动之一的戏剧论坛近日在京举行,论坛以“老舍与戏剧文学”为主题,中国老舍研究会原会长关纪新、中国戏曲学院教授谢伯梁、北京剧协副主席兼秘书长杨乾武、编剧过士行、导演方旭、 《新剧本》杂志执行主编林蔚然等到场,共同探讨老舍对中国现代话剧作出的贡献、其作品中展现的戏剧文学精神、当代戏剧人如何解读和改编老舍作品等话题。

北京人艺话剧《茶馆》剧照

过士行:怀念老舍笔下北京话的韵味儿

过士行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阅读老舍的作品,最早是在一本旧刊物上看到的。后来老舍作品重新出版,他就买了一本《骆驼祥子》 ,“特别爱看,但是当时不太明白祥子跟虎妞之间为什么又爱又恨,后来长大了才明白。这就是老舍先生的高明之处,他把人性写得很复杂” 。

后来过士行成为《北京晚报》的一名记者,在首都剧场看了被搬上话剧舞台的《骆驼祥子》 ,随后又看了北京人艺排演的影响他一生的话剧《茶馆》 。“ 《茶馆》是一种新样式,它跟以前‘三一律’的戏不一样,幕与幕之间可以跨越几十年,从第一幕到最后一幕,相距50年。 ”他说,“以前没有人敢这么写戏,老舍先生就这么写了,而且开场有那么多人物,完全是一个群像,在以前的剧作里好像也没有这样写的。 ”

《茶馆》对过士行影响最深的是台词,比如“改良,改良,越改越凉” ,观众也耳熟能详。在他看来,老舍作品的成功,跟他的语言分不开,老舍的语言就是北京话的代表,是经由老舍提炼出来的北京话。“那种北京话里透出的善良、幽默、委婉和客气,现在都荡然无存了。 ”

在语言发生巨大变化的当下,过士行怀念老舍笔下的北京话的韵味。比如,老舍写过这样一句话:“从前的从前,没有胭脂,女子的脸只为情郎红。 ”“相比之下,现在年轻人习惯说的一些语言粗暴、野蛮、充满戾气,我觉得这都不是北京话。 ”

谢伯梁:中国戏剧应该回归文学本位

“古今中外所有戏剧文化的发展,都是以剧作家为本体的。 ”谢伯梁说,古希腊有那么多戏剧演员,可是现在被大家记住的,依然是埃斯库罗斯、索福克勒斯和欧里庇得斯等剧作家。美国的托尼戏剧奖,直到今天也还是以剧作家为重。谢伯梁表示,“我一点不否认导演和演员的能耐,可是如果在戏剧艺术的天地中,把剧作家抽掉,这是戏剧事业最大的不幸。 ”

在北京这块土地上,在元代曾产生过关汉卿、王实甫、马致远等杰出的剧作家。“他们都是北京人,在作品里用北京话讲述我们这个民族的故事。 ”谢伯梁说,但是到了明清时期,北京的剧作家乏善可陈,最知名的文学家都不是北京籍的。所以,在他看来,老舍在上个世纪的“横空出世” ,在某种意义上补足了北京戏剧的版图,延续了北京文学和北京戏剧的传统。

谢伯梁看过被搬上舞台的老舍作品包括《茶馆》 《正红旗下》 《四世同堂》 《骆驼祥子》等。在这些作品中,他感受最深的是老舍先生的原创精神,以及作品中强烈的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精神。“他的作品永远是北京味儿,永远是关注老北京中下层老百姓的。在当年那个积贫积弱的中华民族的这些普通人身上,他看到了中国的脊梁和这个民族的精气神。 ”

编辑:杨岚

1 2

关键词:老舍 作品 戏剧 方旭 “翻译”老舍作品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