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收藏·鉴宝>资讯资讯

《黄山汤口》为何能创出天价

2017年07月14日 14:03 | 作者:牟建平 | 来源:北京日报
分享到: 

在刚结束的2017年嘉德春拍上,黄宾虹92岁创作的山水画《黄山汤口》创出3.45亿元的天价,令人瞠目。一幅近现代的画作价格不仅超越了古代山水画大师的成交价,甚至徐悲鸿、张大千、傅抱石的画作也甘拜下风。黄宾虹在画史上究竟是一位什么样的画家,其山水画的笔墨特点是什么?


黄宾虹《黄山汤口》


传统功力集大成

浑厚华滋见性灵

黄宾虹的山水画涉猎广泛,远学北宋董源、巨然、范宽,中习元代黄公望、倪瓒、吴镇,近法明末程邃。其中,元代的倪瓒、吴镇,明末的程邃,都对黄宾虹的山水画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浙江省博物馆藏的一幅黄宾虹《临倪瓒山水图轴》,从画的题跋上可知是黄宾虹50岁左右画的,在用线勾勒和皴法上,早期黄宾虹曾效法倪云林。在湿法上,黄宾虹喜爱吴镇的处理手法。倪瓒的“干”与吴镇的“湿”,是黄宾虹早期所着意学习的。

在黄宾虹89岁时的一幅山水画中,他将自己的山水画追求与理念用题画诗娓娓道出:“唐人刻画炫丹青,北宋翻新见性灵。浑厚华滋我民族,惟宗古训忘图经。”由此,“浑厚华滋”成为黄宾虹山水画最突出的风貌与特征,也是黄宾虹绘画美学的核心。在他85岁画给友人的另一幅画中题到:“画当以华滋浑厚为宗,一落轻薄促弱便不足观。”而在90岁画的另一幅画的长题中他更清楚地表达了自己的主张——“山川浑厚,草木华滋,董巨二米为一家法,宋元名贤实中有虚,虚中有实,笔力是气,墨采是韵,逮清道咸金石学盛,籀篆分隶,椎拓碑碣精确,书画相通,又驾前人而上之言,真内美也。”


渴笔发挥新高度

以书入画第一流

黄宾虹善用渴笔,在近代山水画大师中不仅独创,而且第一。黄宾虹在89岁时的一幅山水画中题写道:“宋元人渴笔法,刚而能柔,润而不枯,得一辣字诀耳。”黄宾虹的山水画用笔辣,飞白尽出,将枯笔、渴笔用到极致,画中遍布书法中的篆书笔法。黄宾虹将自己篆书用笔的写法,引用到山水画创作中,“以书入画”,山石、树木、房屋的勾勒完全是篆书书法的用笔,这一点完全是独创。黄宾虹在一幅画中题写到:“前清道咸,金石学盛,绘画称为复兴,兹拟之。”可见,黄宾虹已经有意识地将金石趣味融入到自己的山水画中,其中最突出的就是将渴笔发挥到前人未有的境界。

黄宾虹的“渴笔”得法于明末清初画家程邃。程邃善渴笔,其山水画被时人评为“润含春泽,干裂秋风”,这一点正是黄宾虹所心仪的,黄宾虹山水画的美学思想深受其影响。在他91岁时画的一幅画中又题写到:“干裂秋风,润含春雨,垢道人从元季王黄鹤梅花庵一变其法,逴跞今古,兹试写之。”程邃善用渴笔焦墨,黄宾虹的山水画吸收了一些程邃的笔墨处理,特别是他晚年的“黑宾虹”画作,更是得益于程邃焦墨的启发,但进而又有自己新的创新和发展。黄宾虹的焦墨山水,近看像一团乱如麻的线团,但远看山石的结构分明清晰。晚年的黄宾虹将“渴笔”山水发展到一个空前的高度。

编辑:杨岚

1 2

关键词:黄宾虹 山水画 黄山汤口 《黄山汤口》创出天价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