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书画·现场>讯息讯息

细说那些名画修复背后的故事

2017年07月18日 17:28 | 来源:艺术市场通讯
分享到: 

伦勃朗《夜巡》

《夜巡》的创作完成于1642年,该画作的内容属于当时流行已久城市民兵集体肖像画,长期以来这种画已经形成了固定的绘画模式,所有民兵一字排开,有人调侃说,只要一剑就可以把所有人斩首。1630年来到荷兰的伦勃朗凭借《蒂尔普医生的解剖课》在当地已经很有名气,订单不断且出价很高。伦勃朗是接到订单才创作的《夜巡》,只要在《夜巡》画面上出现的人每人都要支付至少100荷兰盾,而画面中心的班宁柯克连长和身边的副官出的价远比这要高。在伦勃朗笔下原本应是静态合影似的画面充满了动感,每个人的动作、神态都不尽相同。班宁柯克显然对这幅画非常满意,还特意出钱请擅长小画像的赫瑞特兰登临摹了一幅,正是这样,我们才知道今天的《夜巡》发生了哪些变化。

伦勃朗 自画像

《夜巡》在民兵聚会厅内挂了70多年,于1715年被移至新建的阿姆斯特丹市政厅。但是由于画作尺幅太大,原本预留的空间不足以放下它,而政府官员们显然也没有要改变自己初衷的意思,《夜巡》像壁纸般惨遭裁切,原作的每一个边都有裁切的痕迹,最严重的当属左侧,不仅裁掉了两名民兵,还切到了现存画面最左侧士官头盔上的羽饰,此举完全打破了画面原有的构图,这种影响不仅仅是裁了个边的问题,想要目睹原作的全貌只能通过赫瑞特兰登临摹的作品了。

1885年,国立博物馆正式开幕,《夜巡》被挂在博物馆的正中央,在接下来的一百多年里,除了庆祝荷兰薇赫明娜公主的加冕仪式和躲避二战,《夜巡》从没有离开过这里。相比庆祝薇赫明娜公主的加冕仪式,《夜巡》在二战期间的“出走”就没有那么愉快了。1939年冬天。荷兰动员军民参战,《夜巡》被送到离阿姆斯特丹40英里的雷伯德堡,1940年德军入侵时,《夜巡》又被送往北海岸沙丘的特制保险库里,后来这里也岌岌可危,荷兰人又把《夜巡》迁往位于马斯垂克附近的圣彼得堡山深处的山洞,这是《夜巡》最后的避难所。

荷兰国立博物馆的镇店之宝——《夜巡》

庆幸的是,在战时《夜巡》并未受到大的破坏,保存状况出人意料,很快它又回到了国立博物馆。讽刺的是,《夜巡》在太平盛世受到的破坏远比战时严重。1975年,失业教师威廉狄莱克持刀割破《夜巡》,他宣称受到不属于这个世界的力量的驱使,认为身穿黑衣的班宁柯克是魔鬼的化身,于是对着画面划了12刀,有的甚至划破了画布,馆方后来在地上找到一块三角形的碎片,画作被割得面目全非。为了防止画布下陷,馆方火速展开修复工作,当务之急就是修补画面上班宁柯克处被割掉的部分,然后固定被割破的画布。

这次修补工作显然是一次浩大而艰难的工程,工作人员首先将画作从画框上取下,置于地板上的特制工作平面上,画面朝下摊平,由于画作尺幅很大,需要好几个工作人员协作。放平后取下当作衬布的画布,然后用很细的线和树脂从背面接合刀痕,树脂硬化后马上加以稀释,以保证正面不会变形。在调制蜡和树脂融化而成的粘合剂时,其他工作人员将绷好衬布的画框置于《夜巡》的背面。因为画作尺寸惊人,所以工作人员只能趴在临时架起的“桥”上作业。他们在衬布刷上黏合剂,用熨斗将其烫在原作上,当时只有4个工作人员,整个修复工作历时8个月。当时民众是可以观摩修复工作的,工作人员会在午餐和下午茶时间打开遮挡的幕布,接受民众的监督。美术馆也借助这个机会修复了之前的破损,并重新上了一层亮光漆,诸如班宁柯克脸部这种褪色的地方,也重新补了色。美术馆还将整个修复过程拍成了纪录片,以便让公众了解他们如何悉心修复国宝的。

1976年,《夜巡》以全新的面貌示人,此后它的身边一直有人守护,全年无休。遗憾的是,1990年意外再次发生,某天上午大约11点钟,一名神志失常的男子混在欣赏《夜巡》的人群中,他从口袋里拿出一个小瓶子,毫无征兆地对《夜巡》泼洒酸液。在安保人员上前制止他的时候,他只说了一句“我是痴迷者,不要打我”,便倒地昏迷。此时,安保人员立刻向画面喷洒蒸馏水,以稀释酸液,作为日常保护措施,蒸馏水就放在画背后。画面沾满了水,就连画框里都积水了,但是别无他法,只能这样紧急处理,好在酸液只穿透了表面的亮光漆,《夜巡》被再度修复。

回看《夜巡》每次惨遭破坏的经历,不难看出,美术馆在修复的态度上都十分严谨,尽可能对画作的损害降至最低。虽然画作严重被裁,但后人也知道原作的本来的面貌,在修复的过程中并未“补”、“全”,而是保留了历史的痕迹。

编辑:杨岚

1 2 3 4

关键词:修复 作品 画作 夜巡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