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社情·民意>你言我语 你言我语

书院:传承和发展

牵挂 这五年·我们关注的那些地方

2017年07月19日 09:33 | 作者: 司晋丽 李宏 刘洋 姜贵东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永远不能离别的精神家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明源远流长,蕴育了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品格,培育了中国人民的崇高价值追求。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思想,支撑着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这五年,全国政协多次通过调研、常委会议、专题协商会议等议政活动,为如何弘扬、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作用、着眼更好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探路把脉。2014年,全国政协文史和学习委员会组成的调研组赴浙江、湖南两省,就“继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强书院文化研究保护”进行了专题调研。

千年来,作为我国独特的教育机构和学术机构,书院承担着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培育英才的重任,经过改制转型和岁月洗礼,大多已销声匿迹。幸运的是,也有一些书院的文化和血脉至今没有中断,并被赋予了更多时代内容。我们回访的第三站,就是湘浙两省具有代表性的书院。

1申遗之论

7月,一条条申遗成功的好消息密集刷新着人们的神经:可可西里、鼓浪屿、铅山武夷山相继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在关注、欣悦之余,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原院长张廷皓也不由得联想起3年前的那次调研。

2014年,张廷皓作为全国政协文史和学习委员会专题调研组的成员之一,随团深入浙江、湖南两省了解书院的保护和利用情况。

“中国是正宗的书院发源地,我们能不能在推动书院申报世界物质文化遗产方面做些什么?”在调研组召开的座谈会上,湖南大学岳麓书院一位教授的发言,引发了一场头脑风暴,政协委员和学术大家们各抒己见、论道长沙,这项思考也贯穿了调研的全过程。

“事实上,以浙江、湖南两省为典型,对一些重要书院的情况进行摸底,论证有无申遗的可能性,也是我们那次调研的议题之一。”张廷皓告诉记者。

3年后的夏天,记者再访岳麓书院,眼前是相当“穿越”的一幕。正值毕业季,花木葳蕤、曲径通幽的校园里,青年学生们身着民国装束,相继站在“惟楚有材,于斯为盛”的对联前合影,湖南大学岳麓书院院长助理陈仁仁含笑注视着眼前的“恰同学少年”。

王夫之、魏源、曾国藩、左宗棠、毛泽东、蔡和森等一个个彪炳史册的人物,都曾受到岳麓书院思想和精神的浸润。自清末湘军崛起到新中国成立,从湖湘文化中走出来的精英们,影响了中国近代史的走向和整个中国的进程。不少历史学家都在探究:这一笔笔浓墨重彩的春秋背后,有哪些深层次的原因?

岳麓书院国学研究院院长朱汉民给出的答案是湖湘文化精神的传统:经世致用、关怀现代、关心社会、改变中国。“书院教育强调自我道德完善和治国平天下的能力统一,培养了不少德才兼备的人才。他们在各个历史时期都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体现出书院的价值关怀与知识追求相统一的精神。”朱汉民认为。

翻阅1040年的岁月篇章而弦歌未断,岳麓书院堪称一个奇迹。从北宋创立直至清末改制为学堂,后并入湖南大学,成为学校的二级学院,现有哲学和中国史、考古学三个学科,兼有文物保护、教学和科研三大功能。

“多去御书楼,少待在寝室里”是岳麓书院今年历史系优秀毕业生蒋明的一句经验之谈。御书楼就是学校的藏书馆,有大量古籍和现代出版的文献资料,涉及中国哲学、中国史、古代文献、文献学、古代汉语、考古学、博物馆等学科,所有文献资料学生均可借阅。

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葛晓音告诉记者,岳麓书院感觉的确跟别处不同。“有些书院完全没有了教育活动,而岳麓书院一直有学生上课,我们走进了学生们的课堂观摩,也了解到学校经常举办学术评奖等文化活动。”但葛晓音觉得,利用书院的条件上课,和书院教育理念与现代教育融合是两回事,后者是一个不易抵达的境界。

“如何贯通古今,让书院千年的智慧积淀照进当下的教学实践,也是我们一直在孜孜探索的。”陈仁仁说,讲座的效果或许可看作是一个成果。岳麓书院邀请海内外知名专家,已举办了将近300期讲座,其中不乏几个学者在一起互相会讲的场面。讲座通过微信公众号发布预告,听众不仅有在校师生、湖南本地人士,还有很多人千里迢迢从外地乘飞机、高铁赶来听讲,犹如当年“朱(熹)张(栻)会讲”的盛况再现。

有专家统计,中华大地上曾存在过的书院有8000多所,作为为数不多的“活着的书院”,岳麓书院是奇迹,也是范本。

编辑:梁霄

关键词:书院 传承 发展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