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要闻 要闻

“16+1”合作为中欧合作注入“正能量”

国家发展改革委国际合作中心首席经济学家 万喆

2017年07月19日 22:11
分享到: 

近年来,中欧合作成为推动全球化的重要动力,但“逆全球化”和“保护主义”心态也开始在一些欧洲发达国家萌生,特别是对中国在欧洲投资设限的呼声有所上升。同时,中东欧国家积极对接“一带一路”,“16+1”合作不断深入推进。7月17日在捷克首都布拉格召开2017年中国投资论坛,深入讨论中国与中东欧国家“一带一路”合作,为中欧合作注入更多“正能量”。

中东欧:急盼搭乘“一带一路” 快车

2012年4月,在中方的倡议下,首次“16+1”领导人会晤在波兰首都华沙举行,首次规划了“16+1”框架内互利合作的未来,得到中东欧各国积极响应。华沙会晤后,“16+1”领导人又先后举行布加勒斯特、贝尔格莱德、苏州和里加四次会晤,特别是在“一带一路”建设加速推进的4年来,各项协定逐步落实。2017年5月,首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更让“16+1合作”正进入成熟期和收获期,成为中国与欧盟合作的新亮点。

中东欧急盼中国投资促进互联互通。中东欧16国自然资源丰富、人口素质高、港口条件好、市场容量可观。该地区总面积133.6万平方公里,占欧盟的百分之三十;人口1.23亿,占欧盟四分之一。但是在中东欧地区,尤其是巴尔干半岛久经战乱,经济凋敝,社会发展水平长期不理想。自“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中国与中东欧国家合作建设了匈塞铁路、黑山首条高速公路、中欧陆海快线等基础设施,在中东欧国家设立更多物流中心,有力推进了区域间互联互通,进一步提升中东欧国家在亚欧大陆桥中的枢纽作用。

中东欧急盼中国投资促进经济发展。中东欧国家中的11国虽然已经加入了欧盟,但经济水平与“老欧洲”尚有很大差距。近几年来,欧盟内部矛盾不断,新“入盟”的中东欧国家与“老欧洲”在发展理念、发展模式上产生了众多分歧,加之欧洲民粹主义横行,难民危机让欧洲再次撕裂。中东欧国家普遍认同,“发展才是第一要务”,“向东看”趋势明显,在经济上与中国互补性逐渐体现。在“一带一路”倡议下,中国和塞尔维亚在斯梅代雷沃钢铁厂等开展产能合作、中国和捷克在航天航空、生物科技等高科技制造行业进行深入合作。“一带一路”建设与中东欧国家发展规划深入对接,如波兰的“琥珀计划”。

中东欧国家急盼中国投资的金融助力。中东欧国家经济发展需要巨大的金融支持,其原先传统依赖世界银行的资金支持已经永远不能满足发展需求。中国-中东欧金融控股有限公司(下称“中东欧金融公司”)于2016年底正式成立,该公司同时发起设立中国-中东欧基金。该基金规模为100亿欧元,计划撬动项目信贷资金500亿欧元,目标市场定位为中东欧国家,并适当延伸至欧洲及符合中国-中东欧国家利益的其他地区,重点关注基础设施建设、高新技术制造、大众消费等行业的投资合作机会。中国-中东欧基金秉承“政府支持、商业运作、市场导向”的原则,提供“商行+投行+投资”一体化金融解决方案,以商业化的金融模式支持成员国之间的互联互通和产能合作。这种中国前所未有的创新性金融为中国-中东欧合作提供了强大的助推力。

欧洲西部:对中国投资焦虑心态上升

近几年来,中国和欧洲的合作不断推进。2016年,中国在欧洲投资急速增长,在欧盟28国投资额达到350亿欧元,同比增长77%。中国投资的快速增长引起了一些欧盟国家的忧虑。德国近期修改《对外经济法》,扩大德国经济部审查并购案的权力,凸显欧洲国家对中国投资的焦虑感和不自信在上升。

担心中国投资威胁“欧盟团结”。欧盟虽然对“一带一路”倡议持开放态度,但同时对中国加强“16+1”合作具有矛盾心态,主要疑虑是:一是担忧中国“一带一路”中东欧“16+1”合作不利于“欧盟团结”。德国驻华大使柯慕贤曾指出,“中国推动的“16+1”是与欧盟平行的地区合作框架,一定程度上分化了欧盟”。二是担忧中国动了西欧国家在中东欧的传统“奶酪”。中东欧国家原本在欧洲“一体化”市场是西欧发达工业国的“二级市场”,是德法英的大国输出过剩产能的内部市场。欧盟担心中国加强与中东欧国家合作,在一定程度上与西欧国家形成竞争关系,抢了西欧国家在东欧的市场份额。三是担忧中国“一带一路”建设增加中东欧国家债务负担。欧盟一些国家认为,“债务问题是欧洲经济的一大隐患”,“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是中国为中心的全球化路径”,中国在中东欧国家推动大型项目基础设施建设,为本身政府债务较重的中东欧国家增加债务负担,使得财政状况继续恶化,欧盟已在对匈塞铁路项目进行合规审查。

担心中国投资威胁“国家安全”。以德国为例, 2016年中国对德投资110亿欧元,中国对德投资首次超过德国对华投资。德国经济界和战略界人士对中国投资并购的疑虑不断加强,对中国投资设限的呼声高企。德国的忧虑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忧投资主体为国企威胁国家安全。认为中国投资者多为国企,在融资方面享有优惠和便利条件,具有介入政治的可能性;二是担忧核心技术的流失,特别是中国企业将并购目标对准了高科技、人工智能等产业,德方惧怕威胁其工业立国的基础。2017年2月,德国、法国和意大利这三个欧元区最大经济体,呼吁欧盟方面授予它们对中资高技术收购交易的否决权,希望欧盟国家不仅可以国家安全的名义阻止外资收购,也可以“经济原因”的名义来阻止收购,即“基于经济标准的额外保护”。7月12日,德国联邦政府通过一项决议,今后如果欧盟以外国家的公司收购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公司超过25%的股份,联邦经济部可以介入并有权叫停,“此举在于阻止外资,尤其是中国资本收购德国企业”,防止重要“技术外流”。新规定将允许德国政府对收购活动进行更多次调查,特别是那些影响“关键基础设施”的领域。

担心中国投资威胁 “欧洲制度自信”。中东欧16国历史上均为前社会主义国家或前苏联加盟共和国。冷战后,上述国家均选择走“西方道路”。波兰等11国先后加入欧盟,拥有了欧盟“平等的一票”。随着中国与中东欧国家合作深入和欧盟陷入困境,担心中国模式深刻影响中东欧国家的心态凸显。欧盟担心中国模式的吸引力大过“欧洲一体化”的感召力,担心“中国标准”开始超越“欧洲标准”。欧盟内部开始出现了要以劳工、债务、人权等所谓的欧洲“高标准”对中国在中东欧合作进行设限的苗头。

开放包容联动:中国-中东欧合作的“正能量”

“共商架设合作之桥、促进共同繁荣大计”是习近平主席在二十国集团领导人汉堡峰会上演讲主题,这恰恰给中欧合作指明了正确的方向。在世界经济初步呈现复苏的时刻,欧洲面临诸多挑战。内部,英国“脱欧”一波三折、恐怖袭击刺激欧洲神经,欧洲“一体化”受挫;外部,美国盟友“靠不住”,欧洲全球治理的抓手“巴黎气变协议”阻力重重。保护主义在欧洲不同层面抬头。但同时,欧洲是全球化的推动者和捍卫者,也是全球化的受益者,中国和欧盟在“16+1”有一定的分歧,但更多的是共同有利益。在“16+1”合作上,以“包容和联动”实现求同存异,优势互补,共同推动全球化再上一个台阶。

开放是趋势:“面对经济全球化的时代大潮,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已经成为推动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路径”,中东欧不仅是欧洲的,而且是世界的,不仅需要欧盟,也需要以开放的姿态拥抱世界。

包容是基础:中东欧国家具有不同的文化、不同的发展阶段,需要外部的支持也是多渠道。中国与中东欧的合作正是基于双方相互需求,互利互惠,“共商、共建、共享”的“一带一路”思维是中国-中东欧国家发展的巨大助推器。世界格局多元化趋势加强,欧洲必须重新确立自己在新的全球格局、旧的盟友关系中的定位,摆脱中东欧国家是西欧发达国家“后院”的思维,抓住与中国在内的新兴力量合作的机遇。

联动是方向:“一个人的努力是加法,一个团队的努力是乘法”。中国在中东欧国家推动基础设施建设,是让世界经济“联动”的脉搏更为顺畅。中国具有基础设施建设的经验和融资优势,西欧发达工业国在基础设施建设机械等方面具有技术优势,双方在“一带一路”中东欧合作方面不是零和博弈,更多的是优势互补。只有联动,才能让多元欧洲重新开启“一体化”正确方向,才能让世界经济更具活力。


编辑:薛晓钰

关键词:中国 中东 合作 东欧国家 欧盟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