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社情·民意>你言我语 你言我语

在城市边缘的村落,蕴藏着哪些机会?

2017年07月25日 16:53 | 作者:聂光辉 | 来源:新华思客
分享到: 

我国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最艰巨的任务之一就是农村人口脱贫。农村相对贫穷现状是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短板所在。自党中央决定展开扶贫开发工作的决策之后,全国范围内展开了对部分农村掉队群众帮扶活动,精准扶贫也为整个扶贫开发工作开创了新局面。

精准扶贫多角度、全方位、多重模式相结合

精准扶贫,是从扶贫工作者角度的表述,脱贫是从贫困者角度的表述,如何发挥二者的积极主动性,实现帮扶者与被帮扶者之间的正效应,尽快地实现脱贫目标,理解精准扶贫的内涵是必要的。

相对于过去的粗放式点线面全面抓的扶贫方式,精准扶贫更能够从“点”上解决部分农村人口贫穷问题。在行政考核方面,也更高效、更直接地反映扶贫工作人员是否进行了有效的工作。这个“点”可以理解为个人、家庭、村庄、乡镇等,理解“点”的关键在于扶贫工作要有的放矢,强调目标性。同时,也不可忽略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表述,这是精准扶贫这个“点”能够收到成效的前提和关键。

因此,精准扶贫实际上是一种着力于目标群体的多角度、全方位、多重模式相结合的扶贫方式,比原来更讲究体系化、实效化,也更科学化。

对于精准扶贫的理解,不应当停留在字面的表述上,精准扶贫不代表唯一的“点”对“点”,而是多角度的、全方位的“点”对“点”。

行政管辖忽视而导致的村落边缘化

村落边缘和村落边缘化是两个概念。关于村落边缘的学术限定,国内外学者都进行了相关规范研究。比如马林诺夫斯基、布朗、普里查德等人,在研究村落时,所选择的研究区域是相对封闭的部落社会。而费孝通、林耀华等学者所选择的考察区域基本是明确的村庄。村落边缘的概念给扶贫工作的启示在于,对于扶贫区域的确立需要限定在一个小而明确的社会单元来进行,这样比较符合体系化的扶贫工作的实际。同时,在对作为被扶贫的社会单元进行调研时,应考虑它是否能为扶贫工作提供较完整的切片,这样才能更科学地制定扶贫方案、开展扶贫工作。

村落边缘化的概念伴随着我国城镇化建设而不断发展变化。“边缘化”一词来源于弗里德曼的“边缘理论”,该理论认为任何区域的空间系统都可分解成中心与外围两个子系统,中心系统由于条件优越、效益高,往往导致生产要素聚集,外围系统就会逐步被边缘化。这样的趋势在城市文明演变中表现得十分明显,当一个发展中的城市,由于物质、资源、政策等要素聚集后,城市外围的农村就被严重边缘化。如果能很好地理解这一点,就不会对经济高速发展的城市周边却伴随着农村日益贫瘠的现象感到诧异。这类村落边缘化并非会一直持续下去,随着城市文明的发展,如果城市发展缺乏科学的规划,就会导致成本的上涨、环境的恶化,进而引发资源、人才、技术等向外围空间子系统扩散,从而原来处于边缘化的村落被中心化,但新的被边缘化的社会单元又会出现。城中村、近郊村、远郊村及城乡二元结构的表述等,本质上都是依附村落边缘、村落边缘化及城市文明演变而出现的概念。

比城市文明发展过程中导致的村落边缘化更为严重的是,由于行政管辖权忽视或交叉而导致的村落边缘化现象,这种情况往往是因为村落所处的地域问题引起的。在这种村落开展扶贫工作相对困难,需要两个甚至多个主要行政管辖单元来共同推进。如果方法不当,不仅难以实现扶贫工作预计的效果,还会激发新矛盾或者导致新问题出现。扶贫开发工作实际就是在贫穷的旧系统中注入新活力因素,但往往会由于旧系统不适应而导致排斥现象出现。

编辑:梁霄

01 02

关键词:城市 边缘 机会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