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书画·现场>讯息讯息

主题性创作往往能成代表作

2017年07月26日 17:50 | 来源:广州日报
分享到: 

广州日报:这两件作品有没有说要画多大?什么时间要交稿?

许钦松:起码要丈二以上,但我觉得要对应得起秦岭这座大山,至少要画到丈六以上。《秦川八百里》已经出了草图,送上去也提了不少意见,现在正处于一个痛苦的孕育诞生过程。这两件作品明年六七月份就要交稿,所以任务还是挺重的。省里面还有珠江长卷的创作任务,也是明年要交。

《山痕》248×62cm 2015年

广州日报:在您的计划当中,昆仑山和秦岭的创作会有什么样的差别?

许钦松:秦岭很润泽,而昆仑山比较干旱,山上有冰川积雪,整个山体为灰色,在特征上更苍茫、荒寒。所以呈现出来的效果应该是很不同的。

广州日报:在《江山揽胜》完成以后,您对于创作这种包罗山川万象的超大画作有什么样的心得体会?

许钦松:主题性的山水画创作就像是命题作文,要有思想性、时代性,要按照一定的要求来完成,没办法完全自由发挥。但主题性创作如果成功了,往往会成为一位画家的代表性作品。这次做广东美术百年大展,我们就非常深刻地认识到,一个艺术家的重要作品往往都是有主题性意味的作品,这样最经得起历史的检验。像关山月先生的《长城内外尽朝晖》、黎雄才先生的《护林》,无不如此。

《长江揽胜》是在很重的思想压力下完成的,我个人一直觉得还可以画得更好些,所以想再画一张留给广东。解决了《长江揽胜》构图上的难题以后,我觉得后面画任何大作品,都基本可以举重若轻了。这就像跨过了一个坎,面对再难的题材都不会发怵了。

小品创作能够活跃思维

广州日报:这一次“吞吐大荒”展增加了17幅的小品?您平常也会经常进行小品创作?

许钦松:小品我一直都没有停过,因为少露脸,所以很多人以为我只会画大画,画不了小品。去年在上海站只展出了6张小品,但中国美协刘大为主席看过后很激动,说没想到小品也这么精彩。其实我是画了一批的,这次也没全部拿出来。画小品是做案头功课,可以探索新的技法、新的构图方式,让自己的思维更加活跃。在画小品的过程中,一些好的技法、构思,可能会激发起画大画的灵感。可以说,小品跟大创作是相辅相成的。

广州日报:这次也展出了您的不少写生作品。在您的体会里,小品创作和写生有什么样的不同呢?

许钦松:写生是在大自然中行走,有一种在场的鲜活感受。譬如我看一个人的照片,是一种一次性的固定印象,但见到本人,他的气息、情感、表情,就会感染到我,这样我就能真切地记住他。我们到大自然中去,就等于是进入到一个两相观照的场域,山水成为了我们的朋友。写生的时候,手、眼、脑三者互动,这也是一个抓特征的过程。这么说吧,写生主要是研究对象,小品则是多种可能性的探索,是自由的发挥,两者的指向性不同,但都非常重要。

广州日报:有很多评论家谈到,近现代的几大名家,像傅抱石、黄宾虹、潘天寿都是史论家,广东美术百年大展的梳理,是不是也让您对美术史有了更深入的体会?

许钦松:我对美术史的了解,不仅仅局限在广东,也不仅仅局限在百年。一直以来我都会看很多东西。对每个时期的中国美术史、西方美术史都很关注。加上后来又看了很多原作,对美术史的理解就更深了。这次在西安,我还专门到陕西省历史博物馆看唐代壁画。那些所谓文化课成绩不好才报考美术的认知,应该扭过来了。没有文化积累,是不可能成为优秀的艺术家的。

广州日报:本次研讨会,您有什么样的收获?

许钦松:研讨会大家的发言都非常积极热烈,基本意见都是不要太写实,同时要呈现出秦川八百里的人文底蕴。同时期待由我这个不是生在此山中的人来画这座山,能够有新的视角新的高度。这也是一个新的挑战,我会全力以赴。(文/图 记者江粤军)


编辑:杨岚

1 2

关键词:创作 许钦松 写生 主题性创作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