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党派·声音>社会服务 社会服务

贵州省在脱贫攻坚战中有哪些做法值得推广?且看——

​脱贫攻坚的“贵州路径”

2017年07月27日 09:54 | 作者:王 倧 | 来源:团结报
分享到: 

7月16日,民革中央主席万鄂湘再次就脱贫攻坚民主监督工作来到对口省份贵州调研。作为全国贫困人口最多、贫困面积最大、脱贫攻坚任务最重的省份,贵州无疑是我国脱贫攻坚的主战场之一。

四年累计减少农村贫困人口551万人,贫困发生率从2012年底的26.8%下降至2016年底的10.6%,减贫、脱贫成效显著,创造了脱贫攻坚的“贵州经验”,为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了坚实基础。万鄂湘认为,贵州省在脱贫攻坚战中改变地方贫困面貌的很多经验和做法非常值得总结和推广。

“三变”改革

让“死资源”变成“活资产”

“以前从没想过,我们的土地能入股,在村里还能当股东、当工人!” 贵州省六盘水市普古乡舍烹村村民刘美芬说,她和丈夫之前一直在浙江等地打工,老家的农业园区建成后,家里的10多亩山地全部流转,夫妻俩在园区上班,每年收入六七万元,比以前翻了一番,“而且不用天天担心老人和孩子了”。

如今,在舍烹村,像刘美芬一样,几乎90%的村民拥有“股东”和“工人”双重身份。从农民到股东的转变,得益于“三变”改革。

“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这就是“三变”改革的含义,六盘水探索的这条新路,盘活了农村的资源资产,让农民从资产资源中获得财产性收入,广大农户成了新股民,共享农村发展成果。

2016年,在六盘水市“三变”改革模式的基础上,中共贵州省委、省政府印发了《关于在全省开展农村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改革试点工作方案》,开展“三变”改革试点示范,通过改革释放农村新的生产力和脱贫效益。

截至目前,21个试点县1256个村已入股土地等资源23.7万亩,可以变资金形成股金14.84亿元,带动社会投资40.2亿元,81.71万农民变为股东,其中52.4万是贫困农民,人均获益2059元,减贫11.1万人。

在“三变”改革中,各地也在不断突破创新,探索的好经验、好典型不断涌现,安顺市平坝区乐平镇塘约村就是贵州“三变”改革试点村之一。

塘约村通过深入开展“三权”(确权、赋权、易权)工作,形成了对“三变”改革的良性促动。成立村级土地流转中心,对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林权、集体土地所有权、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房屋所有权、小型水利工程产权、农地集体财产权“七权”叠加一并进行确权登记,村里成立了“金土地专业合作社”,经村民一致同意,将所有土地流转进入合作社,再由村集体统一经营,带动了全村村民脱贫致富。

塘约村三年时间实现了从“二类贫困村”向“小康示范村”的蜕变,2016年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030元,80%的农户户均年收入在3万元以上,村集体经济收入202.45万元。“塘约经验”已经开始在全省范围内推广。

易地搬迁

把农民从山区带进城镇

从大山里搬出来,贵州织金县珠藏镇幺冲村村民杨明军站在自家新房里,看着干净、整洁、宽敞的房间,很是欢喜,“一分钱都没花,提起扫把就进来啦!这在过去简直不敢想。”2016年8月,杨明军一家搬到珠藏镇龙山安置点,告别了“去镇上赶集要走2小时山路,到水源地挑水来回要花半小时”的历史。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当这方水土承载不了未来发展的需要时,通过易地扶贫搬迁政策,帮助农民走出山区,给他们带来摆脱贫困的新希望。

“十三五”期间,贵州省将对130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实施易地扶贫搬迁。故土难离、乡愁难忘,实施易地搬迁扶贫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确保移民搬迁贫困户“搬得出、稳得住、能就业、可致富”,就要把保障搬迁群众稳定收入,增强后续发展能力作为异地移民搬迁的关键点。贵州正在大力推广易地扶贫搬迁“五个三”改革配套经验。

“五个三”具体是指:针对搬迁农户在迁出地的核心资产,盘活搬出地的承包地、山林地和宅基地“三块土地”;在搬迁群众最根本的民生问题上,统筹就业、就学和就医“三大问题”,彻底解决搬迁群众的后顾之忧;衔接低保、医保和养老保险“三类保障”,有效解决搬迁群众最为关心的切身利益问题。

贵州还探索社会综合治理新体系,贵州建设搬入地经营性公司、小型农场、公共服务站“三个场所”,增强搬迁群众的安全感、归属感和幸福感;探索搬入地集体经营运行、社区服务管理、群众动员组织“三种机制”,激发搬迁群众的内生发展动力。

牢牢把握“搬迁是手段,脱贫是目的”的根本要求,贵州把易地扶贫搬迁作为脱贫攻坚的“当头炮”和重中之重。截至目前,2016年计划搬迁45.03万人,已搬迁入住43.16万人,就业11万多人,一户就业一人以上。

产业扶贫

带动贫困农户稳定增收

眼下正是蘑菇产期,位于贵州安龙县栖凤街道办平寨村的食用菌产业园,连片排列整齐的食用菌种植大棚映入眼帘,菇农们正在将一筐筐刚摘下的鲜菇过称,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

“今天早上我家摘了500来斤,卖得1800多块钱。”菇农杨高学拿着刚过完称的单子,乐呵呵地说。杨高学家在平寨村湾子组,今年家里的6.5亩土地流转后,承包了3个食用菌种植大棚,从6月开始出菇,到现在已摘了5000公斤,收入近4万元。出菇最多的时候,一天要摘1000多公斤,得请10个工人才忙得过来。现在村里的失地农户大部分都和他一样来园区承包大棚了。

贵州各地区精准选定有市场需求和有资源条件的产业扶贫项目,安龙县将食用菌产业培育成脱贫攻坚和同步小康的支柱产业。

安龙的食用菌、兴仁的薏仁米、赫章的核桃、罗甸的蔬菜、晴隆的羊、普安的茶……贵州坚持把产业扶贫作为脱贫攻坚的根本之策,坚持市场导向,把产业扶贫和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紧密结合起来,以产业发展促进贫困地区发展,以产业发展带动贫困农户增收。

如何保障产品的销路,与市场更好对接,在产业选定之初就有考虑,要紧紧围绕老百姓的餐桌来调整种养结构,贵州全省主攻蔬菜、畜禽等一批短平快扶贫产业,努力实现户户有增收项目,人人有脱贫门路。坚持以销定产,建立完善产销对接机制,加快打开省内外大城市农产品市场,推动“黔货出山、风行天下”。

为了促进产业扶贫的发展,贵州省还加大了资金扶持力度,从脱贫攻坚投资基金中安排1200亿元用于产业扶贫,按照“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市场运作、风险可控”的原则,主要投向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农村集体经济、家庭农场、种养殖大户等组建的公司,实现产业发展和贫困人口就业增收的双赢。

2016年,贵州实施产业扶贫项目超过2万个,为5万就地脱贫人口每人整治1亩优质农田,对44万贫困地区青壮年劳动力进行规范化技能培训,打造乡村旅游景点231个,在1300个贫困村设立电商网点,74.2万贫困人口依靠产业成功脱贫。


编辑:李晨阳

关键词:脱贫 搬迁 产业 贫困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