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声·政情>观察 观察

教育扶贫的“静宁模式”

2017年07月27日 10:09 | 作者:郑芃生 高文博 | 来源:中国教育报
分享到: 

乡村致富有了专业“好帮手”

现就读于平凉机电工程学校(静宁县职业技术教育中心)农牧系园艺(151)班的王伏帅,从小就喜欢听父亲讲果园管理方面的知识。

来到学校后她惊喜地发现,学校建立了静宁苹果产学研联盟实习实训基地,园艺专业学生每学期都有校外实践机会,能把课堂知识和生产技术有机结合起来。

每次回家,王伏帅都会与父亲交流果园管理方面的知识和经验。新旧知识的碰撞,理论与经验的交融,在她的技术支持下,父亲建起了3个日光温室,栽上了油桃、杏子,利用反季节栽培,家里的收入增加了几万元,不久就翻新了房子。

为了对接市场需求,优化专业设置,静宁县投资2.6亿元,建起了占地266亩的静宁县职教中心新校区。围绕苹果、建筑两大富民产业,静宁县在职教中心设置果蔬花卉生产技术专业和工程施工、工程造价、设备安装、楼宇智能化设备安装与运行等建筑类专业,每年输送毕业生300人以上,培训果农和建筑从业人员1.2万余人次。

学校还与省内外30余家企业深度合作,建立了贫困家庭学生就业援助机制。近3年,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达到99%,其中,贫困家庭学生就业率达到100%,实现了“输出一人、脱贫一户”的目标。

学生上学有了惠民“及时雨”

“靠着助学贷款的支持,我才能顺利完成学业。”今年刚从西北师范大学文学院毕业的石杰告诉笔者,他每年都能获得5000元的生源地助学贷款。而在4年前,手捧大学录取通知书,每年的学费却愁坏了石杰一家。

得知县上有针对贫困大学生的助学贷款,石杰赶紧递交了申请。有了助学贷款的帮助,石杰更能专心于学业,成绩优异的他被保送到山东大学攻读硕士研究生。

在普惠性政策支持的基础上,静宁县坚持“扶真贫、真扶贫”,将教育惠民政策资助和教育精准扶贫工作深度融合,做到了精准识别、精准对接、精准资助、应助尽助。静宁县成立了学生资助管理中心,严格对照国家、省市相关政策要求,构建起从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等各学段全覆盖的贫困户学生资助体系。

静宁县全力实施学校改造提升工程,建立贫困家庭学生资助体系,近3年累计投资4亿多元。同时,积极落实学前教育免保教费和学前幼儿资助、义务教育“两免一补”及营养改善计划、普通高中免补学杂费和助学资金、中职免学费和助学资金、省内高职院校免学杂费、大专(高职)及以上教育生源地助学贷款等各类惠民政策,广泛吸纳社会力量捐资助学,确保了每一名学生不因贫失学。

在财力有限的情况下,静宁县把留守儿童关爱和教育工作作为教育扶贫的重要内容,督促各部门、乡镇、村社和学校紧密联系,排摸留守儿童情况,建立档案;落实强制报告、控辍保学、排查解忧、结对帮扶等留守儿童关爱工作长效机制;探索落实农民工返乡创业就业政策,动员县域内企业扶持留守儿童父母就近创业致富,让贫困学生家长就近安心务工、尽快脱贫。

编辑:李敏杰

01 02

关键词:教育 静宁县 扶贫

更多

更多